地处桐柏山余脉的竹沟镇,不仅山水如画,景色宜人,更培育了许多英雄俊杰。大革命时期,杨靖宇在这里领导过数万农民大暴动,后来的两位国家主席刘少奇、李先念曾在这里并肩战斗,被毛主席题词称赞“功垂祖国,泽被长淮”的青年将领彭雪枫也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说它是中原“小延安”,不仅仅因为它曾经是豫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而且还因为这里的军政教导队办得很红火,为边区培养了大批干部,很多新战士经过培训成了新四军的骨干。
1938年2月,彭雪枫同志受中央委派来到竹沟镇,担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到任后他发现,由于边区长期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和围剿之下,根据地不仅存在干部少的问题,而且素质也急需提高。因此,中共豫南省委请示中央后决定以八团留守处名义,由彭雪枫主持开办了军政教导大队,为组建河南乃至华中各地抗日武装培训各级干部。
竹沟虽然夹在沦陷区和国统区的夹缝中,但在当时却“红”得耀眼,人称“小延安”。从1938年到1939年,先后从竹沟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武装斗争的骨干:彭雪枫带到豫东的两三百人枪,后来成为新四军第四师的骨干;周骏鸣带去皖东的“四支队第八团队”成为了新四军二师的基础;而李先念、陈少敏等带领南下的几支武装向武汉周边地区发展,这支总共不足千人的队伍,又成为新四军五师的骨干。
虽然教导队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大家回忆起那一段岁月,除了军事斗争外,其文娱活动给所有人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在上课之余,走上街头用烟墨、红土、石灰等颜料书写标语口号,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组织学员学唱歌、打乒乓球,做游戏,丰富文化生活,彭雪枫同志诙谐地说:“干革命嘛,哪能成天皱眉头”,鼓励青年把文娱生活搞得更活跃,更丰富多彩。为更广泛的配合地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抗日主张,边区党委决定从军政教导大队学员中抽调30多名青年,组建民族抗日宣传队(后称拂晓剧团),指定木刻家刘砚、路丁负责。后来他们编排的《黄埔月》、《烽火》、《“九一八”以来》、《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鼓舞人心,非常受欢迎,宣传队经常参加各种庆祝活动的演出,深入各县农村,与抗日救亡组织一道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后来拂晓剧团名扬新四军内外,成了彭雪枫钟爱的一“宝”。1939年刘少奇和徐海东来淮北,拂晓剧团突击排演了一出“徐大将军粉碎日寇扫荡”的京剧。扮演徐海东的小演员,一身八路军打扮,战刀拖地,三蹦两蹦,高扬童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念白道:“我乃徐海东是也,湖北人氏,窑工出身……”惹得台下笑声一片,徐海东自己也笑得前俯后仰。拂晓剧团经常演一些抗战的进步的剧目,宣传抗日军民的英雄事迹,对于唤起民众的斗争精神,鼓舞根据地军民的士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正因为军政教导大队影响大,也极受反共势力的憎恨,他们借故不断制造摩擦,到1939年11月终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竹沟事变”,教导队在竹沟停办。然而在这短短一年时间内,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影响力。正如彭雪枫给刘少奇的电报中所说,教导大队“成绩不亚于临汾学兵队,此为开展豫、鲁、鄂、皖边工作的核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