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到底有多少中共党员?对这一问题,党史学界最有权威性的说法是有53 人,其依据是:1921 年11 月,在中共一大闭幕4个月后,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汉俊起草了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中国的共产主义组织是从去年年中成立的。起初,在上海该组织一共只有5个人。领导人是享有威望的《新青年》的主编陈同志。这个组织逐渐扩大其活动范围,现在已有6个小组,有53个成员”。最近,笔者翻阅资料时发现杨匏安、董亦湘、朱务善3人,都是在中共一大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但这3人却都不在53人名单中。
广东人杨匏安
1896年11月6日,杨匏安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属于珠海市香洲区)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杨匏安的父亲以贩卖茶叶、瓷器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杨匏安的母亲陈智,出身于香山县古鹤村一个华侨官商家庭,她秉性刚强,受过旧式教育,爱好诗词书法。杨匏安儿时就坐在母亲的膝上跟着母亲诵读诗词古文,后来他自称“幼时颇有诗癖”,这大半是出自他母亲的熏陶。
杨匏安童年时,父亲杨富祥就病逝了,留下孤儿寡妇,一家人靠母亲陈智的手艺维持生活。7岁时,杨匏安入本乡恭都学堂读书。小学毕业后,家里卖了田地,托亲戚带他到广州求学。杨匏安不负家人重托,考进了两广高等学堂预科。两广高等学堂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是华南最有名的学府,辛亥革命后改名省立一中。1912年秋,16岁的杨匏安从广东省立一中毕业。他先后在家乡做过小学教师、在澳门做过家庭教师,后来又在广州的几所学校任教。他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教师,赢得了许许多多学生的钦佩,革命烈士周文雍就曾经是他的学生。
杨匏安青年时期曾经随同华侨商人乘舟东渡日本游历。在日本横滨,他开始阅读日文版的马克思主义原著,思想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朝着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世界观转变。1919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杨匏安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中华新报》连续登载了19期。这篇文章与李大钊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几乎是同时问世的,也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名著之一。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对杨匏安这篇文章评价甚高,认为杨匏安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党史上应该将“北李”和“南杨”并列起来提,“南杨北李”,即广东的杨匏安和北京的李大钊。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陈独秀写信约请他在北京大学教书时的学生谭平山,在广州成立相应的组织。不久,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杨匏安加入了青年团。
1920年底,陈独秀应广东省省长陈炯明的邀请,从上海来到了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一职。陈独秀与谭平山等人频繁接触后,于1921年春正式成立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任书记,不久,谭平山继任书记。在谭平山的引荐下,陈独秀在广州革命活动的据点杨家祠会见了杨匏安。
1921年春夏之间,也就是在中共一大召开前,由谭平山介绍,杨匏安正式加入共产党,成为中共早期党员。过去普遍认为:中共一大前,广州早期党组织里没有杨匏安。但林伯渠在《党成立时期的一些情况》一文中写道:“同年(也就是1921 年,引者注)五六月我到了广州,又同谭平山、陈公博、杨匏安等座谈了两次,那时小组情形,只要彼此知道或经朋友介绍是研究俄罗斯问题和搞共产主义的,遇到就约个地方谈谈,没有什么章程。但是个人来往及通信联系也是有的。”林伯渠的回忆中,清楚地显示杨匏安在中共一大前,就已经加入了广州早期党组织了,也就是说杨匏安已经是中共党员了。
国共合作期间,杨匏安曾经代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一职。省港罢工时,他又兼任广东政府财政部的代表,掌管着大量钱财,他忠于职守,从不乱用一分钱。当时经常有人上门给他送礼,但杨匏安从不许家人接受。有一次,省港罢工委员会发放捐款后,留在杨家的袋子里剩下了一枚硬币。他的孩子们捡到后拿着玩时,被他发现了,马上严肃地对孩子们说:“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接着,他又让孩子们马上把这枚硬币送回罢工委员会。当时,虽然杨匏安身居国民党高位,但他两袖清风,依然白天当编辑校对,晚上写作译书,有时还要帮家人推磨做米糍,让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清晨上街叫卖,以此来维持生活。周恩来称赞杨匏安“为官廉洁,家境清贫”。
1931年7月25日,杨匏安在上海被捕,因为他过去在国民党内地位很高,蒋介石曾竭力对他实施劝降。蒋介石先后派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和广东香山籍的国民政府委员吴铁城面见杨匏安,劝他脱离共产党投向国民党。面对劝降,杨匏安坚决地说:“死可以,变节不行。”蒋介石还不死心,又接连给杨匏安写了两封劝降信,但他的信被杨匏安撕得粉碎。最后,蒋介石亲自打电话向狱中的杨匏安劝降,杨匏安一听是蒋介石的电话,就将话筒摔到墙上。蒋介石无可奈何,最终下令处决杨匏安。
1931年8月4日晚,杨匏安等8人被枪杀在上海龙华看守所内的一片荒地上,这一年杨匏安才35岁。就义前,他口占一首五律诗《示难友》: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江苏人董亦湘
1896年,董亦湘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潘家桥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椿芳,因家境贫寒,他年少时只读了七八年私塾。19岁时,他开始在本地任塾师。虽然只是个私塾老师,但他胸怀大志,曾经在笔筒上刻了“大丈夫以身许国,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誓言。1918年,经一位名叫殷彦洵的塾师介绍,他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国文词典委员会当助理编辑。五四运动时期,董亦湘开始接受新思想。为了寻求马列主义真理,他自学英文、俄文,阅读马列著作,研究社会主义学说,常与陈独秀、邓中夏、俞秀松、沈雁冰(茅盾)等早期共产党人往来。
董亦湘入党的时间是“1921年4月”,也就是中共一大前。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的《俞秀松纪念文集》一书中,收录了俄罗斯现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保存的一批原始档案,在该书的第366 页“列宁学院中国部分学生简历”中,董亦湘“何时何地入党的”的表格中清楚填写的是“一九二一, 四月沪地”。
董亦湘的入党介绍人是沈雁冰。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1916 年,沈雁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董亦湘于1918 年秋,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词典部当助理编辑。可以说他们在同一单位里,干着同样的编辑工作。当时,他们二人还一起住在商务印书馆附近的同一幢石库门老房子内。沈雁冰夫妇住在三楼,董亦湘兄弟住在二楼的厢房内。1921年5月,上海早期党组织在闸北宝兴西里沈雁冰家中召开会议,经沈雁冰介绍,其胞弟、19岁的沈泽民和董亦湘同时被吸收为中共上海小组成员。
1923年7月,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决定:上海的53名中共党员,以居住较近、便于掩护、方便活动为原则,进行重新编组,共分4个组。住在闸北一带的党员编在第二组,命名为商务印书馆小组,有13名成员,组长董亦湘,该组组员有沈雁冰、沈泽民、杨贤江、张国焘、刘仁静、徐梅坤等。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董亦湘、沈雁冰、杨贤江以个人身份参加了国民党。此外,董亦湘还是无锡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之一,他在无锡介绍孙冶方等人加入共产党,帮助他们建立了无锡的党支部。
1924年4月,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改组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原商务印书馆小组,改称闸北组,归闸北区委领导,董亦湘依然任组长。
董亦湘还曾介绍了两位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著名人物入党,一位是张闻天,又名洛甫,曾经担任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红军长征途中曾经担任政治局总负责人;另外一位就是陈云,陈云当时在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工作,他原来的名字叫廖陈云。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被选为党中央副主席。
1924年8月到1925年上半年,董亦湘还曾在党领导的上海大学社会系任教,讲授社会发展史,并参加过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
1925年8月,董亦湘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在苏联,他起了一个俄文名字叫奥林斯基?列夫?米哈依洛维奇,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因为他曾经当过老师,所以在学习期间,和张闻天一起担任了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