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在罗申大使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特意在第一版破天荒地发表热情洋溢的800余字的社论《欢迎罗申大使》:“苏联大使罗申先生,已于昨日到达我国首都。这是全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所狂欢庆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的第十天,这是我国的第一个伟大友邦派驻我国的第一任大使,我国人民满怀兴奋喜悦的心情,欢呼迎接我伟大友邦的使节是极当然的。从此,中苏两国邦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并将毫无阻碍地走向永久亲密的友谊与合作的道路。”
10月16日,罗申一行来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泽东主席呈送国书。在临时兼任外交部交际处处长的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阎宝航的引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及其他参加仪式的人员一一就位。身着深色中山装的毛泽东肃立在勤政殿典礼的中心。当罗申大使走到距毛泽东四步远时停住,先向毛主席深深鞠躬,然后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签署的国书双手举起,恭敬地呈递给毛泽东。毛泽东双手接过国书,随即转给身边的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之后,罗申后退四步,向毛泽东主席致颂词,毛泽东主席致答词。
王稼祥大使和夫人朱仲丽
王稼祥大使要走马上任了,“要做些什么准备呢?”急坏了夫人朱仲丽。“着什么装?”“穿什么鞋?”对于只到过一次苏联的朱仲丽来说,颇费心思。当时北京没有为出国人员制装的高级服装店,外交部和中央有关部门也没有专人管理此事。
因没有“先例”,李富春特别发给王稼祥、朱仲丽夫妇“专款”200元,用来购置服装和生活必需品。王稼祥说:“你不要为我买什么了,我的旧西装和大衣还保存在箱子里,就穿现有的出国吧!”
为了既节约又不失外交礼仪,朱仲丽真是煞费苦心。一天出了北京饭店,朱仲丽发现,东长安街南面的一大片场地上,熙熙攘攘,人声嘈杂。朱仲丽走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大片地摊,琳琅满目的百货用品放在地上,任人挑选。朱仲丽买了3块衣料和其他一些零星物品,准备自己做衣服。
年届耄耋的朱仲丽在数年前接受笔者采访时还清晰地记得60年前的这一幕:“我自己做晚宴服,裙子下面截一层。平时呢,就把那一截扯了。到了宴会上,你要像个样,又把那一截缝起来。那个料子挺漂亮的,穿着谁也看不出来。不像现在这样,外交官出国可以做很多漂漂亮亮、时髦的衣服,从头到脚,还有高跟鞋、丝袜之类。我们那时不是那样。我们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人替我们准备。组织上给你一点钱,你自己去买点,就这样。”
到了莫斯科以后,一向俭朴的王稼祥决意降薪,与使馆工友(司机等)同酬(工资),朱仲丽不仅没有工资,而且连原有的供给制也取消了。
毛泽东亲笔写给斯大林“介绍信”
10月20日晚上22时,周恩来在出席了毛泽东为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举行的欢迎宴会后,前往北京火车站为外交部副部长兼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离京赴任送行。
10月21日下午,大使专列抵达沈阳,沈阳市市长朱其文陪同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枫前往车站欢迎。王稼祥大使下车稍事休息后,于当晚22时继续北上。王稼祥大使一行赴任,匆匆忙忙之间,连护照都来不及办理,而只有薄薄一纸“证明书”。
10月31日清晨,在经过10天的长途旅程后,王稼祥一行抵达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莫斯科市苏维埃主席波波夫、莫斯科军区司令阿尔杰米也夫上将、莫斯科卫戍司令西尼洛夫中将等苏联党政军官员以及驻莫斯科的朝鲜、蒙古、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保加利亚等国使馆外交官,以及戈宝权临时代办等中国使馆工作人员都在车站迎候。王稼祥大使在车站发表谈话,他代表中国政府感谢苏联政府对新中国的支持,他将尽最大努力来巩固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
欢迎仪式结束后,在戈宝权及苏联外交部礼宾司官员的陪同下,王稼祥大使乘车前往克鲁泡特金巷13号中国大使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