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谦是暨南大学的学生,2006年11月暨南大学百年纪念的时候,他还为母校题写了“百年暨南”的纪念碑。
2006年11月16日下午3时整,镌刻有“百年暨南”字样的纪念碑在广州暨南大学教学楼门前隆重揭幕。
这块由北京校友会捐赠的黄蜡石重13吨,高2.2米,宽3.6米,深0.8米,上书“百年暨南”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由上世纪40年代暨大校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吴学谦先生在2006年春季为母校题写的。碑石由一个红色的基座撑起,基座的正面刻着介绍此碑的由来,后面则刻着“北京校友会捐赠”字样。纪念碑正对南门,有“南暨”之意。 (中新)
另据报道,在母校百年诞辰的时候,吴学谦因病住院,他夫人细述了他的暨大往事。
校园生活
“一边做地下工作一边读书”
吴学谦,1921年出生,上海人。中学毕业后考入暨南大学外文系就读。他思想追求进步,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国活动。
吴学谦同志的夫人毕玲抚摸着一张5年前拍下的金婚纪念照,难掩内心的激动。她感慨地说:“老伴吴学谦因病住在医院,但一回想起上个世纪40年代,我们一起在白色恐怖弥漫的上海从事地下党工作的那段岁月,就不禁心潮澎湃。那时,吴学谦就在暨南大学念书。”
吴学谦是暨大上个世纪40年代的学生,暨南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我们专程赴京采访了他的夫人毕玲。
“吴学谦和我都是1938年参加革命,但地下党组织纪律严格,我们一直到1947年才认识。”毕玲说,老吴在暨大念书的情形,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毕玲介绍,吴学谦在校时名叫吴庆德。1940年夏在上海格致公学高中毕业,由于他喜欢外文,所以报考了暨南大学外文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迁校到福建建阳。党组织决定吴学谦留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暨大于1946年迁回上海,在宝山路一带找到了几幢房子,作为临时校舍。吴学谦又到暨大外文系复学。
毕玲说,老吴曾回忆,当时一面做地下工作,一面读书,未能一心一意学习,但他还是尽量争取多些时间上课,他听过不少名教授的课,获益匪浅。
“1947年初,我和施惠珍同志代表女中区参加中学工委会,领导人是学委吴学谦。那时和老吴接触越来越多了,了解也渐深了,建立了感情,确立了恋爱关系。”毕玲说,那个时候谈恋爱,并没有像现在年轻人那样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我们也就是在开会时见面,我有时偷偷地送给他一条烟才能说上几句话。
由于地下党严格的组织纪律,下级是不能知道上级的身份和家庭情况的。“有一次我们一起外出办事,回来快到上海大厦时,他突然叫我下三轮车,说:‘你走路回家吧。’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我们住得很近。但他就是这样严守党的秘密。”
革命感情
“我们约定上海解放才结婚”
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学生界力量大增。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吴学谦与学委的同志们一道开辟了著名的“第二条战线”——学生运动与蒋介石之间的尖锐斗争,发动了载入史册的“5·20”运动。
“那时,我们共同约定,不到上海解放那一天,绝不结婚。”毕玲说。
毕玲告诉我们,当时的暨大是国民党控制极严的一所国立大学。但全国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巨流还是冲进了暨大,解放战争时期每一次全市性的爱国群众运动,暨大学生都参加了。1946年12月底,听到北大女生被美军士兵强奸的消息时,暨大学生义愤填膺,始终走在抗暴运动的最前线。吴学谦参与组织和发动了这次运动。
遇险经历
“他参加聚会被捕机智脱险”
1948年1月底,就在吴学谦快毕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在一次爱国学生聚会中,他被国民党武装扣留了。
晚上,暨大校长李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