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是盛开的桃花林。旁边配文‘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而,细细看来,每一张照片都是叶正大用电脑合成的。他把家人的黑白照安放在不同的山水背景下,配上诗句,逐一欣赏。看着这些搭配并不协调的照片,不免让人心酸。自从离开澳门,随着叶挺南征北战,叶家人从此天各一方,再未有过团聚之时。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叶挺毫不犹豫地赶到了延安。不久,他出任新四军军长,率部队奋战在抗日最前线。1941年1月8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伤亡惨重。1月14日,叶挺下山与国民党谈判,被无理扣押。
第一个劝降说客是制造“皖南事变”的刽子手顾祝同。他是叶挺在保定军校的同学,他对叶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颂之以恭敬”,“然而父亲却在宴席上一把掀翻了桌子。接着,他们又派来了‘皖南事变’中叛变的原新四军军部参谋处长,我爸爸是军人脾气,他还没有说两句话,我爸就扇了他俩耳光,真揍。他要跑,我爸一个果盘扔了过去,水果都摔到了地上。”
1941年7月,蒋介石下令将叶挺从上饶押往桂林,关在七星岩附近的一个山洞里,与世隔绝。1942年,又将叶挺改押回重庆。“这时我爸的老同学兼老部下、时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向蒋介石担保可以感化父亲。他让父亲住进小洋楼,派厨师给他做好吃的,每天的伙食标准是四块大洋,甚至还问我父亲要不要女人。”
由于再次遭到拒绝,蒋介石恼羞成怒,取消了对叶挺的一切优待,将他关进重庆白公馆。蒋介石决定亲自出马,做最后一次劝降。“我父亲最后说,你开军事法庭审判我,枪毙我吧!听到这个,蒋介石掀了桌子,说算了算了,不谈了。”
接二连三的劝说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削弱叶挺的意志,1942年11月21日,在好友郭沫若生日之际,叶挺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囚歌》。每每谈起叶挺创作的《囚歌》,叶正大都情绪激动,难掩热泪:“父亲共写了18页纸,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说‘不辞艰难哪辞死,生死原来相游戏,只问此心无愧怍,赤条条来光棍逝。’”
叶正大记得,向来文静的母亲得知父亲被捕后,痛哭失声,三天不能起床吃饭。周恩来得知叶挺被关押到重庆,立刻向蒋介石提出让叶挺家人前去探视的要求。迫于政治压力,蒋介石不得不答应。
在叶正大一张从未公开的照片中,记者惊讶地发现叶挺除《囚歌》外,还写了另一篇文章《囚语》,寄托了对相濡以沫的爱妻的思念,让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北伐名将:
“今日我特别觉得须(胡须)的可爱。我在自由的时候,吾妻很讨厌它,我每过几天必刮须一次,吾妻笑问:今日为何又刮须?我只能一笑答之,彼此均会意了。漫漫长日,在囚室中特别爱抚须深思:觉我的唇不知何日才有朱唇可吻之福?今日只是摩一摩须,也感到一点快感。今日因须长,才发现下唇的须皆逆生,这或者是多遇逆境的征兆吧。我已发愿,我一日不得自由,必不理发剃须,这是我的自由。”
空难之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10月,国共双方签定《双十协定》,经共产党多次争取,蒋介石被迫同意释放叶挺。
出狱后的叶挺,第一件事并不是通知家人,而是在10小时之后,写下了入党申请书。这是他继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共产党后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电文发出后第二天,由毛泽东亲自修改的批准电文就发给了叶挺。
1946年4月8日,也就是叶挺出狱后第30天,他携家人由重庆去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境内遇难。遇难时,叶挺50岁,李秀文39岁,女儿扬眉11岁,儿子阿九才3岁。
当时的叶正大还在澳门,“爸爸、妈妈、弟弟、妹妹,4个人一下子全没了,给我的刺激太大。作为家中的长子,我要怎样继承父亲的遗志?”叶正大说,这正是他走上航天道路的重要原因。“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