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金(左一)在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纪念活动上演唱《当兵就要当红军》。(新华社图片)
温和、慈祥的王道金老人。(人民网记者 赵颖 摄)
装着于都长征出发地的沙和水的瓶子。(人民网记者 赵颖 摄)
王道金家中墙上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人民网记者 赵颖 摄)
长征,世界战争史上的传奇;长征,共和国不朽的记忆。对于那些亲历长征的人们来说,长征,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束,长征,甚至贯穿于他们的一生。
在著名的“红区”遵义,我们见到了92岁的老红军王道金,他是为数甚少的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而又至今健在的人。经历了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娄山关大捷、翻雪山、过草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开发建设、改革开放……当地人说,这样的老人是 “国宝”。
王道金家中,有两个不起眼的小玻璃瓶,老人却已珍藏多年,里面装着长征出发地——于都的沙和水,瓶身上的“于都长征出发地”红纸条,已经随着岁月的变迁,褪成了浅粉色。但长征的记忆、长征的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老人的血液,在他心中日久弥新,成为他一生坚定的行动准则和指引。
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红小鬼”
1915年,王道金出生在江西兴国县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他揣着母亲给他缝的一双布鞋,参加了红军。从此,部队就是他的家,战场就是他的大学校。王道金在革命战争的炮火洗礼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刚参加红军时,战斗中虽然只是护送伤员,也觉得光荣,想到自己哪天要放枪杀敌,那才痛快。”王道金说,第一次“放枪”打敌人,是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一见敌人,他就开枪,“打没打到敌人,自己也说不清楚,20发子弹,一下就打没了,要是再遇到敌人就麻烦了”。可见,当个好军人,光靠勇气和思想觉悟还不够,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五次反围剿,王道金身经二十余战,两负枪伤。四年的军旅生涯,19岁的王道金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共产党是穷人的党,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劳苦大众要想过好日子,只有跟党走,跟红军走。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向西转移,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时的王道金,已经是红三军团第四师的一个小排长。作为湘江战役的先头部队,回想起那段历史,王道金至今凄然:“湘江战役之惨烈,常人难以想像,它是长征中最残酷的一战。”5天激战,8万多人只剩下3万,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几乎全军覆没,三军团四师十团团长沈述清和继任团长杜仲美相继牺牲,王道金所在连100多人,只剩下30多人,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红军最终突破了国民党重兵设防的封锁线,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提起长征,大家都会联想到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王道金说,当时部队流传着一句口号,胜利在脚下,走路出胜利。“过雪山时,当地老百姓把雪山说得很神秘很可怕,说这是一座神山,连飞鸟都过不去,别说是人了。我们红军战士穿着单衣,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但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上山了。山风卷着雪花,刮在脸上象刀割,穿着单衣的我们都被冻僵了,很多战士们就找地方坐,我就赶紧叫他们,‘不要坐,坐下就起不来了!’看见有战友牺牲时,大家心里都很悲痛。”王老说。
大家就凭着一股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支撑到了胜利到来的那一天。长征胜利结束后,组织上把王道金送到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从简单的“走路走出胜利”到怎样运用战略战术取得胜利、怎样训练士兵,开始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王道金调入一二0师,任连指导员,先后参加了抗日游击战和留守警卫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他又作为师供给部政委参加了隆化战斗,在那场战斗中,涌现出了以董存瑞为代表的英雄集体,王道金也因为后勤保障上的成绩,荣立大功一次。
情系长征故地的“拓荒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道金还会经常回想起长征中的人和事,那种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挑战自然极限的勇气与智慧,时常激励着他。1958年,中央号召部队支援地方建设,有的人想去上海,有的人想留广东,有的人想去福建。王道金也和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在长征中,红军在贵州转战了几个月,那个地方太穷了。在农村,大姑娘都没裤子穿。领导说,那你就到贵州去吧。王道金当即表态,我愿意去,我服从组织的决定。就这样,王道金被分配到了贵州最艰苦的地区——铜仁。
王道金在贵州铜仁任专署副专员、地委常委,在这里一干13年。采访中,老人多次回忆起任内主持修建铜仁机场和湘黔铁路铜仁段的事。这两件对改变铜仁落后面貌起了关键作用的工程,至今还是铜仁地区干部群众们津津乐道的“政绩”。
三年困难时期,王道金在松桃县蹲点,当时对农民的自留地和家禽喂养限制很严,王道金也知道这个政策,但他认为老百姓连饭也没有吃,还怎么管?所以,对上面的政策,他采取不宣传、不提倡、不干涉的态度,默许了农民保留自留地、养鸡鸭的现象。省里领导来检查工作,他如实说明原因、反映情况,省里领导没有说什么。在那样困难的时期里,松桃县基本上没有饿死人的现象。而当时正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王道金冒了多大的风险,我们不得而知。而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长征精神在闪光。
永远跟党走的老党员
1971年,王道金从铜仁地区来到了遵义工作,直到1983年他从遵义地委副书记的职位上退下来。他把最后12年的工作时光都献给这座让他魂牵梦绕城市。
离休了,王道金最为挂念的是如何把长征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退休后的他,一天也没闲着: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中小学的礼堂与教堂,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要让后人记住长征,记住长征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