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了沁源县城,修碉堡,建据点,准备搞“山岳剿共实验区”,以达到中心突破,向外逐步蚕食根据地的目的。陈赓和薄一波商量,集中兵力强攻肯定可以夺回沁源,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还会得而复失,不如扬长避短,广泛发动群众,对沁源敌人进行持久围困战。沁源县是老根据地,群众积极响应,空室清野,15000多人离家走进山区,开荒种粮。参加围困的军民响应“一天杀一个鬼子”的号召,伏击敌人运输队,对进村敌人开展地雷战,断敌水源粮源。沁源县城远远望去如同一座死城。日军被围困整整30个月,1945年4月11日,不得不逃出沁源。
斗智军调组
1946年3月21日,陈赓到达太原接任军事调处执行部太原执行小组中共代表。3月初,阎锡山派出阎、日军3万余人,在白晋铁路沿线向解放区大举进犯,还让日军旅团长指挥作战。八路军缴获了日、阎的联合作战命令,揭露他们勾结日军挑动内战,阎锡山却矢口否认,还叫御用报刊造谣“增援之共军中,有武装之日人300余参加作战”等。
为了查明真相,经陈赓提议,3月23日,太原执行小组乘火车来到白晋铁路北段祁县境内的来远镇。阎军惧怕执行小组实地勘察,连夜埋了地雷,企图恐吓阻止。执行小组才走出镇子100米,就踏响了一颗地雷,炸伤3人,陈赓纵队的作战科长王兰亭伤势过重在医院逝世,陈赓也险遭不测,引起一些人的恐慌。陈赓不怕恫吓,拿着军调部的旗帜,冒着弹火纷飞,到火线去制止阎、日军向八路军阵地的进攻。陈赓在阎军炮兵阵地上抓住一个日本兵,举起相机就对准他“咔嚓、咔嚓”按了几下快门,然后把这个吓得失魂落魄的鬼子兵带回来远镇,作为阎军留用日军进攻八路军的证据。后来提起这件事,他哈哈大笑:“其实我的相机里没装胶卷。”
经过陈赓的坚决斗争,终于制止了阎、日军的进攻。执行小组回到太原后,4月1日太原各报发表的《太原小组答中央社记者》新闻稿里,被迫承认阎锡山利用日军攻打八路军的事实,说“中共代表要求缴本区日本人之武装……本区日俘在4日内将可完全集中于太谷县”。
“他是黄埔老大哥”
陈赓的智谋为国民党军队黄埔系将领所熟知。解放战争中,他们与陈赓交手时,常告诫部下要小心,但仍难免成为陈赓手下败将。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全面进攻。太岳解放区处于华北前哨,是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的战略方向之一。7月,国民党军队以胡宗南的6个旅与阎锡山部,共7万余人大举进攻,企图一个月内打通同蒲铁路,聚歼解放军主力。
陈赓率改编后的第四纵队担负了战略性的重要任务,既要阻止胡宗南打通同蒲铁路,又要保卫太岳、太行根据地,还要保卫陕甘宁边区东侧的安全,中共中央决定,第四纵队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蒋介石的爱将胡宗南,是陈赓黄埔军校一期的老同学。那时陈赓是“青年军人联合会”领导人之一,胡宗南是“孙文主义学会”的头头,在政治上势不两立。两人在战场上也多次交过手,1932年在大别山,1934年在陕甘宁边区的山城堡,胡宗南部队都受到不小打击。如今胡宗南不仅部队众多,而且全部美械装备。
7月10日,胡宗南先头部队两个旅深入解放区70多公里,态度骄横,部队分散,被陈赓得知,以两次夜战、近战就吃掉一个旅。胡宗南吃了亏立即改变战术,急令各旅收缩,白天并肩前进,夜晚猬集宿营,构筑工事,加强警戒……陈赓一时扯不散这股敌军,就留下一个旅与胡部周旋,率第四纵队主力隐蔽绕道北上300里,歼击同蒲铁路线上的阎锡山部队。
胡宗南飞到运城召集军事会议,决定增调他所谓的“天下第一旅”等精锐部队,沿同蒲线北上,要求阎锡山的第三十四军南下,以15个师(旅)约十万之众南北夹击陈赓部队。
第一旅是蒋介石的王牌部队,旅长黄正诚是中将,整编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