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块被写进了军史的普通石头上,毛泽东扳着手指,讲了最早的三条:“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农民一个红薯。”自从宣布这三条后,拿群众红薯的事情就没再发生过。
遂川县李家坪与百姓“约法六章”
然而,1928年初,当工农革命军攻进遂川县城时,又出现了新的情况:部队将小商小贩的货物统统没收,甚至连药铺里卖药的激科也拿走了。接着,在遂川县的草林圩,又有当地的老百姓向毛泽东提意见:“工农革命军好是好,可是,他们借了我们的门板去睡觉,还回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块,我家的门板是斗榫的,斗不上号,害得我找门板找了几天。还有啊,战士们睡觉用过的稻草遍地都是,成了牛栏了。”
1928年1月24日,在遂川县城李家坪,毛泽东向部队提出了六个要注意的问题:“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要和气;四、买卖要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毛泽东又特别说了一段类似绕口令的话来解释:“损坏老百姓的东西,一定要赔偿。虽说打破了旧缸赔新缸,新缸不如旧缸光,但是赔了总比不赔好。”
三项纪律、六项注意颁布的结果是:看到工农革命军来了,老百姓不再跑到山上去躲起来了。
打出来的“十六字诀”
打仗不做蚀米的买卖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游击战术的由来,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上的斗争分不开。1927年12月,毛泽东在茶陵与战士们笑谈战术,说了一段极精彩的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按照这个战术,毛泽东在井冈山很少做蚀本的买卖。
初步总结“十二字秘诀”
随着战斗的频繁增多,毛泽东对游击战术也逐渐开始了从实战到理论的升华。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县城。回顾上井冈山以来两个多月的战斗历程,毛泽东在五华书院召开的前委和遂川、万安两县委的联席会议上,对万安的同志面授机宜:“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出来的“十二字秘诀”。然而,这以前,虽然也有几次战斗,但毕竟只是小打小闹,毛泽东一直没有机会很好地让他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六字诀”出游击战术
据有老红军回忆:草市坳战斗后,红军再占永新,几天后,毛泽东在永新城召开干部会议。结合红军的战法,毛泽东旁征博引,大讲古今中外的战例(看来毛泽东那么急欲得到一部《三国演义》,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正是在这次会上,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推出了十六字诀,他说:“白军强大,红军弱小,我们以弱斗强,只能采用游击战术。什么叫游击战术?简单扼要地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这是井冈山自1927年到1929年三年游击战术的一次大汇总。毛泽东对从井冈山创造出来的十六字诀珍爱至极。1930年的冬天,蒋介石调集十万“国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在三万主力红军的反“围剿”誓师大会上,毛泽东亲自拟就一副楹联,同时,不忘在楹联中嵌入“十六字诀”: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中操胜券。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又一次次地检验了十六字诀,并且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