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眸: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爆发后,起义军撤出南昌,转战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陷入重围。朱德率领起义军的部分力量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而后辗转湘南,发动了湘南年关暴动。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部队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师。5月4日,宁冈砻市张灯结彩,井冈山军民两万多人隆重集会,庆祝两军胜利会师和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
专家点评:
陈胜华(井冈山斗争史专家,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红四军集中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精华。这支部队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在同敌人的长期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红军中的骨干和核心。
反经济封锁——依靠群众艰苦奋斗
经典回眸:井冈山斗争时期,敌人在对边界进行军事会剿的同时,还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
到1928年10月,宁冈、永新两县的食盐几乎断绝。为了解决困难,井冈山军民把老墙土刮下来泡在水里,然后熬成硝盐。这种硝盐又苦又涩,很难食用。
红军的生活十分艰苦,吃的是红米、南瓜,有时还用野菜充饥。从军长到伙夫,官兵一律平等,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油盐柴菜钱。在冬天,红军官兵只穿两件单衣,晚上睡觉盖的是干稻草。
为储备充足的粮食,守卫井冈山根据地,朱德、毛泽东等领导人经常与红军战士一起往返100多里到宁冈等地去挑粮。当时战士们考虑到朱德军长年纪比较大,曾先后两次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让他参加挑粮。朱德便请人削了第三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 不准乱拿。
专家点评:
毛秉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通过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红军凭借智慧和双手,度过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段艰难岁月。
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中国革命道路
经典回眸:茅坪八角楼是毛泽东的旧居。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
当时根据地的用油十分紧张,按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可点三根灯芯。为了节省用油,他一直用一根灯芯办公、看书、写文章,还常常忙到深夜。
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排除错误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毛泽东在八角楼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专家点评:
黄少群:毛泽东的这两篇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战赣南闽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经典回眸: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后,进一步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也引起了敌人更大的恐慌。湘赣两省敌军开始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
面对敌兵压境,1929年1月4日,红军在宁冈柏路召开会议,会议决定由红五军和红四军部分力量留守井冈山,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到外围打击敌人,实行“围魏救赵”。1月14日,红四军主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率领下,离开井冈山,后转战赣南闽西,很快建立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为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专家点评:
黄少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的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出发,走向胜利。
这是一尊崭新的雕塑:一团耀眼的火焰,定格在八角楼的老式油灯上面。油灯的下方刻有一行遒劲有力的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雕塑的背后是一幅巨型油画,雄伟壮丽的井冈山主峰风光一览无余。这里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的展厅一景。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