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记叙的是一个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催人泪下的革命传统故事: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力照顾三个病号,将钓到的鱼全给了病号吃。在即将走出草地时,饿得奄奄一息的老班长却牺牲了。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中风餐露宿、不畏牺牲的真实写照。
当老红军莫异祥讲述草地行军中的"鱼汤宴"故事时,不由得令人心灵再次产生震撼。
简历
莫异祥,1919年12月出生于四川仪陇,1933年12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华北抗战、西北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先后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班长、九十三师医院战士、黑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军医学校校长、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副军职)等职。1983年9月离休。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草地"鱼汤宴"
虽然艰苦卓绝的长征已经过去了70年,但每次回忆起长征时的战斗岁月,87岁的老红军莫异祥都是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5月16日,莫异祥告诉记者,在长征最艰苦的时候,最考验红军将士的就是吃的问题。那时,饥饿时时刻刻困扰着红军将士,为了生存,他们吃草根、嚼树皮、煮皮带.......但他们连队在过草地时,全连却吃上了一顿"鱼汤宴"。莫老回忆说:"那顿鱼汤啊,我感觉是今生吃过最好的美味佳肴。"
其实,那顿"鱼汤宴"只不过是一大锅水,三条小草鱼。
1933年12月,只有14岁的莫异祥参加了红军。因为岁数小个子矮,连枪都扛不了,部队就把他送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列宁学校学习。长征开始,他被分配到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九团卫生队。后又调到二七九团特务连。他回忆,当时的特务连又是"收容队",走在红三十一军最后面,执行收拢伤员和鼓励那些掉队官兵的任务。
当第三次过草地时,大部分红军都没有吃的了,一些官兵因伤病或饥饿等,都走不动落在大部队后面。为早日走出茫茫草地,大家身体强一点的帮助身体虚弱的,年长的帮助年轻的,男同志帮助女同志。在艰难困苦面前,大家互相鼓励,彼此宣传鼓动: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就一定会走出草地的。
记得有一天,大家实在是走不动了,连长、指导员看到大家饿得厉害,便说:"同志们,我们大家停下来休息,烧水、吃干粮。"实际上大家知道自己早就没有干粮了,只是作为一句鼓劲的话罢了。休息时,大家拾一点柴禾树枝开始烧水,有的用一个"洋瓷缸",有的干脆就用洗脸盆烧水。
连里有个名叫杨长万的排长,在大家烧水喝时,把帽子上缝衣服的针拿下来,在火中烧了烧,然后弯成一个小鱼钩,到河边钓鱼去了。
过了一会儿,杨长万多就钓到三条草鱼。大家高兴得不得了,立即搬来一个大锅,架起来烧了满满一大锅水,把三条草鱼简单收拾后往水里面一放,再抓把盐往锅里一撒,开始煮了起来。鱼在水里翻腾,大家围在一起,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有的战士情不自禁地说:"真香啊!真香啊!"。
"其实那三条草鱼并不大,放在一大锅水中就显得更小了。"那时全连五六十个人,加上收拢的十余名伤员,见有鱼汤喝,大家的兴奋劲就别提了。
鱼汤煮好了,有的战士喝了一碗再来一碗,有的喝得更多。全连官兵已经连续三天没吃过一点东西,一会儿功夫就将一大锅鱼汤喝得一干二净。
喝完鱼汤大家顿时感到浑身有力,"鱼汤宴"给官兵起了很大鼓舞。3天后,历尽千辛万苦的全连就走出了草地,并以顽强的毅力走到甘肃会宁,与主力部队会师。
老把故事讲完,又把思绪拉回到现实。他说:"现在生活好了,想吃什么都吃得着。希望子孙后代们要牢牢记住先辈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那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