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高龄的于都籍长征老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誉咨询委员、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复海,2006年5月,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与武警某部战士合影。
90高龄的于都籍长征老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誉咨询委员、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复海,2006年5月,在南昌市与武警某部战士亲切交谈。 |
|
张复海手持红缨枪站在村口盘问、查路条的时候,还是个13岁的山伢子。那时是1929年,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江西省于都县,一个闻名全中国的革命老区之一,张复海这个贫苦农家孩子,便投身到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中了。 在带有职业革命斗士色彩的活动中,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创立革命根据地、长征北上,到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太原、兰州、宁夏战役,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复海身经百战,历经20年血与火的洗礼,炼就了他坚定的革命斗志。 从红孩子成长为省级检察长,一个艰苦的历程,一个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历程,一个光辉的历程。 血火洗礼革命志 1929年,在靠租地主豪绅土地耕种谋生的家庭中成长的张复海,参加了农民协会,工农红军的到来,点燃了张复海浓烈的革命热情。1930年初,张复海当上了儿童团长,少年先锋队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经偷偷去参加红军,因年龄小被劝退的张复海,1932年2月终于实现梦想,不仅如愿以偿地参加红军,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短短的3年里,中国的先锋组织,张复海都先后加入了。他把自己的理想与中国革命紧紧地连在一起,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人民解放斗争。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张复海一直在红三军团后方医院工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移,撤离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就是从张复海家乡江西省于都县迈出了沉重的第一步。 长征途中,张复海在红一军团红一师当宣传员。宣传队分组下团,张复海任组长随一团前进。这一团就是威猛于世的强渡大渡河的先锋团。宣传组总是处在前卫线上,与先遣队走在部队前头。当时红军宣传队的主要任务是:一是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其财产分给农民或留军备用;二是扩充军力,招收志愿者加入工农红军;三是宣传鼓动,激励将士斗志,主要是写标语、喊口号、唱歌、战前动员(陪同部队领导开展)和发动群众配合我军作战。 在敌军围追堵截中,1935年5月红军被迫进入金沙江与大渡河之间极其危险的山谷地带,红军无法后退,又难以前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强渡大渡河。军委将此关系红军数万人生命的重任委以一团,命令一团先头开拔,强渡大渡河,闯开一条生路。 一团很快占领了北渡大渡河的必经之地——南岸小市镇安顺场。安顺场南岸渡口一带是一个河谷地带,两侧是四、五十里的高山,部队无回旋余地,兵力无法展开,极易被伏击消灭。当年石达开北渡不成身败于此。而此时,后有数十万敌军追击,北岸有四川军阀扼守,红军处境之险,与石达开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蒋介石也扬言要我工农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 更险恶的是,一团占领南岸渡口后,只抢到了一只敌军的交通用船。大渡河河面宽两三百米,水急浪高漩涡多,既不可凫水,也无法打桩搭浮桥,唯一可行的只有船渡。找船成了头等大事。张复海带领宣传组与先遣营一起四处寻找船只,但整整一夜过去,除了动员到十几个船工外,一只船也弄不到,原来敌军早已将船只拉过了北岸或烧毁了。 只有一只船,只有一只船也得强渡。 为中国革命斗争史写下精彩一页的强渡大渡河战役,在1935年5月的一个清晨,由十七名义无返顾的红军勇士写下重要的头一笔。 张复海没有幸运地被选为冲锋队员,但他伫立在南岸之上亲眼目睹了这一悲壮场面。当拥挤着十七勇士、满载着红军扭转劣势希望的小船箭一般冲向大渡河时,张复海的心也被悬在了船上,他带领的宣传组使命,渐渐地被十七勇士视死如归的气概唤起。眼见小船渡到河中,在金沙江战役中被敌机弹片击伤头部仍扎着纱布的张复海忘了伤痛,带领宣传组牵头高喊起来:“敌人动摇了,快冲上去啊!”涛涛浪声,也掩盖不住这威壮之声。小船临近北岸,他们又高喊:“敌人跑了,快追啊!快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