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实际,罗荣桓提出了“翻边战术”,即主力部队不是部署在根据地腹部,而是安排在靠近一路敌人的根据地边沿地区。当敌人开始“扫荡”时,不是“敌进我退”、“诱敌深入”,而是“敌进我进”,即在弄清敌人特别是当面之敌的动向后,趁敌人包围圈尚有较大空隙时,选择薄弱处,跳出根据地,“翻”到敌人后方去,袭扰敌后方,打乱敌人部署,以达到粉碎敌“扫荡”的目的。
据说,这种战术刚刚提出时,许多不了解情况的人都不理解,因为毛泽东说是“敌进我退”。有一次总结经验,罗荣桓将此总结为“敌进我进”,并把这一做法写下来。当时的大众日报社社长陈沂看了,以为是罗荣桓的笔误,就将其改为“敌进我退”。罗荣桓看了后,又改了回去,并解释,山东的根据地太小了,又不稳固,无地可退,所以敌人来了,他后方肯定就空虚了,那就到他后方去。
1942年,罗荣桓正式提出“翻边战术”。又在日伪军合围鲁中根据地之际,“翻”到滨海南部,组织了海陵、郯城战役,连克海陵、郯城、码头,粉碎了敌人1942年冬季大“扫荡”。毛泽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翻边战术”不是战术,而是战略。
■链接
罗荣桓抗战家书摘要(致哥哥罗晏清)
“……因随军北上抗战以后,对家庭无法顾及,非我无情,实遇此国难当前,奈何!……玉英(罗荣桓前妻)小孩,蒙兄照顾,当表示感谢。还望继续维持,使他有所成就,不致陷于无知无识。弟虽战死沙场,也无顾虑。以后通讯,如有可能,当给以传递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