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城龙岗,古称“芙蓉冈”,因地貌形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而得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即坐落于此,1941年5月以新四军江北军政干部学校为基础创办,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结束。抗大八分校共举办4期,培养2000多名优秀的军政干部,为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作“人民军队将才的摇篮”。抗大八分校校长由张云逸兼任,罗炳辉则兼任副校长。
八分校在龙岗办学期间,正是敌后斗争十分艰苦之时,罗炳辉等校领导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使学校工作得以正常开展:没有教室,他们将镇上的几座古庙设为课堂;没有宿舍,他们让学员散住在老乡家里;教材不足,他们想方设法自己编写、油印;粮食不足,他们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八分校实行开放式办学,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少而精,重视学用结合,并经常给学员提供实战锻炼的机会。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育,从而使教学工作生动活泼,效果明显,文娱生活也十分丰富,处处洋溢着热烈的青春气息。
罗炳辉对军事教学特别关心,抓得紧、要求严,提出在军事训练中,必须精益求精,要使每位同志练出一身过硬本领。他要求教员和学员都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要有志气,有勇气,更要有骨气,敢于为实现真理挑重担。
在抗大八分校期间,罗炳辉和天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42年,天长一带旱情严重,大通曾出现严重缺粮缺种的现象。罗炳辉主动提出降低他的粮食菜金的标准,捐献出粮款来救济灾民,并在二师开展大生产运动,全年生产收入达两千万元、粮食一万三千余石。年底,二师拿出当年生产收获量的百分之二十捐献给灾民。
1946年,罗炳辉逝世后,中皖边区政府将天长县改名为炳辉县(1959复用原名)。 1997年,在新四军老战士和社会各界的倡导、支持下,天长市创办炳辉中学,让罗炳辉将军的精神代代相传。1939年夏,第5支队领导人在盱眙地区合影,左起:郭述申、张劲夫、罗炳辉、周骏鸣。第5支队司令员罗炳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