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牵制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杨靖宇只身一人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二道崴子,在一个小窝棚里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夜晚。
人们不会忘记这悲壮的时刻: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壮烈殉国。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把他的遗体运下山后,残忍地用铡刀铡下头颅,又令濛江民众医院医生剖腹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看着眼前情景,不仅在场的中国医生流下了眼泪,就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了。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备厅长岸谷隆一郎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他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这些年,马继民始终珍藏着一首诗:“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旆满山河。”他介绍说,这是1949年5月,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在瞻仰杨靖宇将军遗首时,挥毫写下的《咏杨靖宇将军》。
这些年来,杨靖宇的家人和亲属大都在铁路上当工人,没有一个人向组织伸过手。马继民说:“作为英雄后代,我们不能给爷爷丢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