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地处贫瘠的山区,加上多年来日伪、土匪和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蹂躏,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因此,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清算不法地主。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后,中共绥蒙区召开会议,做了传达,于是清水河县也开展了发动群众控诉恶霸地主的罪行,并针对清水河县敌我争夺的现实提出了“一手拿枪,一手分田”的做法。有些村的清算诉苦大会就是在战斗间隙进行的。经过土改,农民分到了土地、口粮和农具,他们长期吃糠咽菜、破衣烂衫的生活初步得到改善。群众的生活改善了,觉悟提高了,为进一步搞好建政、组织民兵等项工作创造了条件。
1949年5月,黄土高原又一个春天到了。就在这年春天,在迎接全国胜利的凯歌声中,清水河经过第七次战斗终于完全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清水河人民终于盼来了扬眉吐气的日子。
战斗在内蒙古煤炭行业
全国解放后,石生荣先后任中共乌兰察布盟盟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军分区副政委、乌兰察布盟盟委书记等职,1959年3月,他又走马上任内蒙古煤炭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内蒙古的煤炭工业是在1958年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当时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是小煤窑,生产方式落后,产量很低,不但满足不了包头钢铁基地建设的需要,就连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用煤也满足不了。为此,国家煤炭工业部决定着重抓西部地区煤炭基地建设。
石生荣上任之时,内蒙古煤炭局下属5个矿务局——扎来诺尔矿务局、平庄矿务局、包头矿务局、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在石生荣任职4年多的时间里,内蒙古的煤炭工业发展迅速,不但开局精彩,而且发展迅速,乌达煤矿就是一个例证。
1958年2月,国家批准大规模开发乌达煤炭资源。1959年4月,就在石生荣上任内蒙古煤炭局局长之际,一场轰轰烈烈的“万人上山”开发乌达煤矿的热潮正在掀起。
在荒漠的沙原上兴建矿区,困难可想而知。一万名职工、民兵一起上山,住房、饮水、吃菜都成了问题,而且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为了尽快将工人安顿下来,根据当时的现状,经研究,决定因陋就简,兴建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的窝棚。于是整个矿区从领导到职工都住进了窝棚,白天办公,晚上睡觉。当时的矿区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山前山后皆帐篷,沟里沟外石头房,处处都是小地窖,荒滩山上满人家。”
水是荒漠中最稀缺的东西,不但生产用水困难,就连生活用水也是用马拉或用汽车从距离矿区20里的黄河取水。人多水少,多少水车拉水也满足不了用水的需求,工人们有时为了生活用水整夜排长队等水车。于是乌达的人感叹:“吃水比吃油还难。”“汽车跑出20里,始能运回黄河水,十天难洗两回脸,两月不洗一回衣。”没有蔬菜,矿工们拌着辣椒面和盐吃饭,很多人都得了脚气病和夜盲症。作为煤炭局长的石生荣压力很大,既要发展生产,还要保证矿工的生活,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乌达矿务局按照“边勘探,边设计,边开采”的方针,开始了艰苦创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原来的荒漠今非昔比,乌达煤矿旧貌换新颜,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59年以后,乌达矿务局在采煤、掘进、通风等方面推广了深孔爆破,改进了打眼淘槽方式,采用了一炮多镐技术,创造了远距离操纵放炮和火药石盐混合爆破的方法。电溜子代替了人背煤,大小绞车和电机车代替了人推马拉,炮采代替了人刨,机械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那种靠牛车将几十万吨煤一车一车拉到几十里外的黄河码头的运输办法,也被铁路运煤专线所取代,煤炭外运量提高了30倍。
煤炭的综合利用在乌达矿务局也开辟了广阔的途径。1960年5月,苏赫图矿选煤厂正式投产,可生产精煤、中煤、煤泥三种产品,使乌达矿务局由单一生产原煤,过渡到生产多种牌号精煤的新时期。乌达煤矿成为包钢生产所用焦煤的供应地,同时还供应呼市、包头电厂及区内外一些重要工厂。
除了乌达矿务局,内蒙古西部的海勃湾矿、桌子山矿、石嘴山矿也得到开采和建设。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批规划合理、厂区宽敞、生活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矿区初具规模,内蒙古的煤炭基地初步建成。作为内蒙古煤炭的引领者,石生荣功不可没。
十年政协路
1983年和1988年,石生荣当选为第五、第六届自治区政协主席,开始了他主持自治区政协工作的10年生涯。
为了做好政协工作,贯彻党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方针,石生荣上任后阅读了大量我党关于政协工作的指示,深刻领会党的“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协精神,领导内蒙古政协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了大量工作。
委员提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对国家事务实行监督的重要渠道。石生荣任职期间,委员们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献计献策,有力地发挥了政协“人才库、智囊团”的作用,给自治区党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大量依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五届政协期间,石生荣建议将过去政协全体委员会议期间临时设立的提案审查委员会改为常设,并设立了办事处,实行了提案不限时间、不限内容、不限联署人数的“三不限制”的原则,初步实现了提案工作的经常化。仅五届政协期间就收到委员提案1676件,98%以上的提案都得到了答复。其中,被自治区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采纳的906件,还有不少提案以其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党政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关注。比如,关于扶持牧区推广新能源、建立蒙医学院、提高民办教师生活待遇的问题,关于加快引黄入呼工程、加快集通铁路建设、发展我区高新技术产业、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知识分子补贴的问题等等,都引起自治区决策部门的关注,有的在实施中采纳了委员的意见。在国内外有极高考古价值的“大窑文化”遗址保护问题,正是通过委员提案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重视,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关于发展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提案引起了自治区科委的高度重视,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优先发展3个高新技术领域,即以稀土为中心的材料高新技术、以农牧业应用为中心的生物高新技术、以风能、太阳能利用为中心的新能源技术。目前,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从15岁参加革命到1993年离休,石生荣同志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不是用简单的文字就能描述出来的。从工业到农业,从部队到地方,从乌兰察布盟到赤峰市、巴彦淖尔盟、包头市、乌海市,许多岗位都留下了石生荣的工作身影。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石生荣都以一个老革命家的认真和严谨、用延安精神尽职尽责地工作着。
细读石生荣同志的《六十年回忆》,我发现,石生荣写自己的很少,他把大量笔墨留给了和他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他饱含深情地回忆了他们在战场上奋力搏杀甚至牺牲的一个个瞬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们的敬佩和怀念。他也把笔墨留给了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他自谦地说,自己不懂,所以需要学习,需要有技术和工作经验的同志的帮助。于是我想,一个公而忘私的人、一个以大众利益为重的人,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即使他离开了,但精神必定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