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去退休十几年来最后的一份工作,身心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值此机会回故乡河北省高阳县做了一次有关景点的深度旅游,乡亲们说是红色旅游——此言不虚,因为所到之地都是与革命有关的充满红色记忆的地方,比如大革命时期的“高蠡暴动”、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的“布里工艺学校”、革命老人齐心“高阳齐氏旧居”等。此次故乡行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是一次缅怀先烈 砥砺后人的旅游活动。
一、参观“高蠡暴动”纪念馆
从县城出发,驱车十几公里到了县城东南方的一个叫北辛庄的村子。“高蠡暴动”纪念馆就在这个村子里,村子不大,进村不远就到。
纪念馆门前是一个开阔的广场,大门是铁栅栏门,门楣上紫色背景里写着“高蠡暴动纪念馆”7个字,门框上方还有“革命先烈 精神永存”8个大字。
进了门是一片开阔地,右边有一个暴动组织者——翟树功烈士纪念碑;左边是一个无名烈士纪念碑亭,写的是“殉难烈士永垂不朽”,碑后都有纪念烈士的铭文。
后面就是作为纪念馆的高蠡暴动纪念塔,塔不高,只有3层。底层略高,正面门上方镶有“革命先烈”4字,门前有一个“高蠡暴动烈士陵园”大理石碑;顶层有“殉难烈士纪念塔”字样;塔顶尖处有一个红五星。
塔地基有4层台阶,我们拾级而上,绕过纪念塔到了最后面的陵园墓地,墓是用水泥抹成的圆形的大墓,据导游说是烈士墓是从烈士牺牲处的墓地移过来的。墓前树立着一块墓碑,由于年久失修,字迹几乎看不见了,只是墓碑上部“革命前锋”4字还依稀可见。看完墓地返回时进塔参观,塔里主要是一些文物,一层主要是烈士纪念碑的拓片,比如“蔡书林烈士纪念碑”“高蠡起义殉难十七烈士之墓”等,还有一些烈士名录。也有一个“高蠡暴动简史”。由于后面有纪念馆,我们匆匆拍了照片离开。
纪念馆并不大,但是还是显得庄严肃穆。进了纪念馆,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挂在墙上的戴着红花的三只长枪:其中两只还是鸟铳——这是暴动的主要武器,下面还有一些手枪和其他武器;侧面墙上是一面鲜艳的红旗,旗帜正中是一个黄色五星,星中是金黄色镰刀锤头的图案,上部写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展馆后面是介绍暴动的领导人、暴动的过程、暴动英雄谱、暴动队伍的组织领导和苏维埃政府等等。这里有实物有照片,通过这些再现了当时高蠡地区农民轰轰烈烈革命暴动的场面。
总体看来,高蠡暴动确实是大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斗争。他的特殊意义首先在于“发生在北方”。因为这时中国的南方,不仅发生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还有诸如黄麻起义等,并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等许多根据地。而北方则只有这一次代表广大农民反抗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大规模起义。相对南方而言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
他的特殊意义还在于暴动虽然时间很短,只有5天,但是它建立了人民军队和人民政权,打土豪、斗地主、焚地契、分衣分粮,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这对于偏僻落后的农村来说是破天荒的大事,它的影响所及,为后来的中国北方的革命起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第三高蠡暴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如翟树功、宋洛曙等英雄人物和黎亚克、蔡书林、十七烈士等宁死不屈的革命烈士。表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这些至今仍为人民所敬仰,是激励鼓舞当代共产党人继续革命、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展览中有刘青山的一张照片,可见他也英勇地参加了暴动,至于后来晚节不保又另当别论了。
二、留法勤工俭学“布里工艺学校”
带着几分好奇和疑问,我们来到了留法勤工俭学“布里工艺学校”。
布里是高阳县的一个村名,位于高阳县东、保(定)沧(州)公路北侧——南侧则是另一个叫莘桥的村子。
布里村口有一个铁架子的牌楼,上写“留法布里村”,两侧对联是“时代英才谱新篇、留法勤工励后人”。
进了村不远就到了。门前是一片开阔地,新修的大门上方写着“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字样。门两侧的墙上分别写着“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
进了大门又是一片空地,据介绍原是学生操练的地方。右侧有一组学校创办人李煜瀛(字石曾)、段宗林等四个人的白色雕像。经过雕像前行就是旧址原来的大门,门和围墙一看就是仿旧新建的。门很小门楣上两行字:上写小字“留法”,下写大字“工艺学校”。进门后院子里一侧是一架碾子,一侧是做豆腐的工具。还有一些小的文物纪念碑。
再走一个过门洞就到了学校内部。学校教学设施有两排,二十多个房间,门口分别标着教室、教员办公室、南方班宿舍、半夜学堂,还有一些勤工俭学的实习工厂、豆腐公司训练班、记账房、伙房,最引人注目的是蔡和森故居和他亲手种植的“手植槐”。
这些房间里分别介绍了该学校的起源、主要负责人、培训内容、勤工俭学的做法、教师和学员的基本情况等。如果概括起来说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早。1915年李石曾与蔡元培等在巴黎创办了“留法勤工俭学学会”,1917年李石曾回到故乡创办了这所留法俭学“布里工艺学校”。这是当时全国20多所留法预备学校中最早的一所。连毛泽东都说:高阳我晓得,高阳有个李石曾,他搞得那个留法勤工俭学,为我党培养了不少人才。我们建国后的工业和科技,也拜托勤工俭学的那批人才。(1953年毛泽东接见河北省政协主席时语)说它早,还因为中国革命早期著名领导人蔡和森在此任教,指导留法学生的学习。这里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的早期革命领袖。
二是奇。它奇首先就在于地点奇。按说办留学预备学校应该办在在教育资源雄厚大城市;为出国方便应该办在上海、天津等有港口的城市。可是这个预备学校确办在了穷乡僻壤的农村。
其次是勤工俭学奇。它勤工俭学的“勤工”主要是“磨豆腐”。这里设有“豆腐训练班”,有专门的豆腐操作间和记账房等。口号是“先到布里学法语、做着豆腐闯巴黎”。说奇也不奇,因为创办人李石曾恰恰是受巴黎中国豆腐公司高阳籍工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主张启发才在巴黎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当然这里的勤工俭学也不只是磨豆腐,在实习工厂里还有铁工的锻、钳工等工艺技能的习作。
三是新。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还真是一所新型的学校。它以鲜明的办学宗旨,崭新的招生制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大胆地冲击了几千年以来的封建教育制度。是被推翻不久的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下的书院和私塾所不可比拟的,也优于五四以来其他的新建学校的。它以半工半读的新面貌出现世上,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出国必备的法语,还教会了包括做豆腐在内的可以在国外谋生的诸多工艺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劳动的重要性,从而与一切传统的轻视、鄙视劳动的旧学校、旧学制划清了界线。
三、“高阳齐氏旧居”
在高阳县城东街的一个胡同里,门前立着一个很低的仅有十几公分高的界碑,上面横排着“高阳齐氏旧居”的几个红字。
进了这里极普通的大门,是一个长10米左右的门洞。门洞两侧墙上是关于门洞的解说、旧居的历史沿革和“齐氏家族简介”。简介说:“高阳东街齐氏家族是高阳县的土著居民,是本县的名门望族之一。”后来,“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出现了一个“骑着毛驴上太行”的革命老妈妈邓耀珍和她的三个投身革命的齐云、齐心、齐锐新抗日英雄三姐弟。”
门洞尽头的影碑上是一个大大的福字。左转就进院子了。这是一个小四合院,院里正房比较显眼,门框上挂着一块黑色的牌子,上面写着金黄色的“清心堂”三个字。左边的墙上挂着“清心堂”的说明,上面解释说这三个字取之于古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体现了主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家风。屋内有“抗战齐家三姐弟”的合影照片。有三姐弟从出生到参加抗日战争的连环画,这一组连环画把三个抗日英雄的模范事迹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