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农家”。坚持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组建农民文化宣传队伍,挖掘农村花灯、傩戏等民间艺术;运动场地修进了村村寨寨,健身器材安到了农家小院,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加快“平安村寨”建设,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
——“美在农家”。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94%的行政村通公路;1300多个村用上自来水和清洁卫生饮用水;新建沼气池36万多口;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依山顺势新建和改造了2万多栋黔北民居;开展“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诚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的“四献一留”教育活动和“关心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失助老人”的“三关工程”,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遵义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四在农家”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仅拉动了内需,带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还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执政基础,鼓舞了农民士气,增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其实,每一次复归,都孕育着新的开始,蓄积着新的激情和力量!
娄山关脚下庄子里那抑扬有致的快板声,至今不绝于耳:“锣阵阵,鼓喧天,阳春三月话娄山;‘一号文件’政策好,‘四在农家’生活甜……”
开新的记志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历数遵义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百万亩造竹工程”可谓大手笔,是遵义发展史上又一复而开新的壮美记志!
作为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类具有其它林种、树种不可比拟的优势:适生范围广、生长快,产品种类多、用途广,一次栽植,年年出笋长竹,多年收益,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2000年,遵义着眼可持续发展,果断决定在全市大力发展竹资源、打造竹产业,并启动了六个一百万亩造竹工程。
随着造竹工程的推进,“黔北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和“1.2万吨方竹笋保鲜加工”等一批项目先后启动,促进了竹加工业及项目区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造林、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等环节,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然而,这只是造竹工程效益的一个序曲而已。
至明年第二轮造竹竣工,竹林总面积达到近300万亩,林地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就会进一步显现,进而惠及其它众多产业发展。
且不说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加快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仅于传统的酿酒业,就意义非凡——一则,饮誉世界的“美酒河”,其实是条生态河,造竹工程增加森林覆盖率,呵护赤水流域生态环境,能更好地促进沿河以“茅台酒”为代表的川、黔酒业可持续发展;二则,茅台镇位于大娄山脉以北的山原地区,地表起伏大,切割深。这种地貌特征,导致一系列气候因子在水平和垂直空间分配,声名显赫的茅台酒,无二的美味就得益于当地空气中的一种特殊酵母。竹林地对局部生态环境的调节和改善,对于保持茅台酒的“排头兵”地位,作用不言而喻。
“百万亩造竹工程”,是遵义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抓手之一。2008年,遵义生产总值655.73亿元,人均9570元;财政总收入102.6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23亿元;粮食总产量342万吨,工业增加值280.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
而同样值得称道的,是遵义处处争当模范的精神风貌。近年来,遵义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连续6届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国家级城市品牌已达11个。“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遵义的风貌,不仅内化在这些靓丽的“名片”里,更蕴含在丰富的红色资源中!
遵义古称播州。红色遵义的每一处价值,必将在人们一次次虔诚的瞻仰中,播撒开来,红满天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