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艰苦的环境和现实的伟大革命成就让学员们亲眼感受到“艰苦奋斗、信念坚定、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在毛主席的书桌上,陈列着他当年写下《井冈山的斗争》的部分手稿和笔墨纸砚,导游告诉学员们,“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之后,由于左倾盲动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使根据地曾遭到了三月和八月两次失败,给根据地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有些同志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排除‘左’‘右’倾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毛泽东在艰苦的岁月里,深入调查研究,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著作。”
实践考察出真知,红色经典育后人。两天的实际调研结束后,三班学员付相波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这两天的参观,让我们走出了课本,仿佛重新回到那个革命的时代,留存下来的革命文物向我们诉说着当年井冈山革命时期的一幕又一幕。不经意间,我的心灵接受了洗礼和净化,没有了尘埃,没有了杂念,只有更加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努力奋斗!”
理解信念,感动于一场催人泪下的报告
作为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井冈山历经风雨的淘洗和时间的积淀,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井冈山精神。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领导人曾先后亲临井冈山,强调井冈山精神不能丢,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井冈山?井冈山干部学院黄仲芳研究员的一场报告回答了学员们的疑问:井冈山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而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源头,没有井冈山精神就没有后来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就没有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在新的历史时期,黄老师将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定位在八个字上:坚定信念,敢闯新路;并寄语在做的各位学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做一个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
那么什么是信念?黄老师讲了两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领袖——毛泽东。革命初期,毛泽东毅然放弃了在城市的安逸生活,积极深入农村,靠一双脚走遍了湖南大大小小的农村,连脚都走烂了。秋收起义过后,几年没有回家的他抽空回到了家中,短暂的两天过后又匆匆作别。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是与妻儿的诀别。只身在家的妻子杨开慧在遭到反动派的迫害后,深知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还念念不忘主席的脚伤,一首遗诗《偶感》写得格外悲怆。诗曰:“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遗憾的是,直到毛主席逝世六年后,1982年在修葺杨开慧烈士故居时,才从旧墙的壁缝中发现杨开慧烈士的遗墨。我们在悲叹这种革命爱情的陨落之时,也充分体会到了毛主席一生戎马倥偬、几失亲人,坚信中国革命必将胜利所付出的惨重代价。
第二个是关于红军初期将领张子清。1928年 4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转移。张子清奉命率领第1团担任后卫掩护任务。不幸的是,张子清在这次战斗中左脚骨被打断。1929年1月,湘赣国民党军大举围攻井冈山,红4军主力向赣南初级,张子清被隐蔽到深山区。时值大雪封山,交通断绝,粮食吃尽,张子清被饿得奄奄一息;加之反动派封锁,医药奇缺,嵌在踝骨里的子弹未能取出,以致左腿发炎,一直红肿到小腹。在这样严重伤痛面前,他仍关心着别人,把组织上分给他食用和洗伤口的盐全部留下来给了别的伤员。他自己伤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