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12年7月上旬,“穿越草地北上”考察队安全、顺利完成了对红军长征路预定路段的考察。主要考察路段:起自毛儿盖(四川省松潘县),经茸塔玛(红原县)、班佑村(若尔盖县),抵达俄界(甘肃省迭部县)。草地路段为徒步,公路路段为乘坐越野车。考察重点在松潘、红原、若尔盖三县交界处的分水岭两侧草地,这是红军长征70多年后的首次组队对此路线的徒步考察。考察队共有16人参加,队员来自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分属于汉、藏、回、羌4个民族,代表了四川阿坝州的主体民族成分;考察队员中既有军战史、地方党史、方志史研究专家学者及专职工作人员,也有红军后代及“新长征精神代言人”;既有本地区著名羌族诗人、藏族画家和记者,也有通晓藏汉、羌汉双语的民族干部、新一代大学生等。半数以上队员多次重走长征路;年龄22~56岁。本次活动由多名长征史专家学者和当地党史、史志部门历时数年策划,在若尔盖县、松潘县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组织周密,保障有力。大家怀着对红军的缅怀之心和崇敬之情走进草地,走进历史现场,从中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徒步初入草地
穿越草地北上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途中的川西北草地是红军吃苦最多、因环境恶劣而牺牲最多的地段。由于红军极端匮乏的物质条件和草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在1935年、1936年的草地行军中,大约有一万多名红军英烈长眠水草地。红军走出草地,也就基本完成了长征,从此走向胜利。
1935年8月下旬,万里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分左右两路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草地行军。其中,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过草地时曾短暂改称第1军、第3军)、军委纵队一部,红四方面军的第30军、第4军以及前敌总指挥部、红军大学组成。在毛泽东、徐向前、叶剑英等率领下,由松潘毛儿盖地区出发,分左右两翼向班佑集中。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路线,分布在川西北今阿坝、松潘、红原、若尔盖四县,路线有多条。
我们实地考察的是中央红军主力的行军路线,是长征过草地的经典线路。主要依据“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的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以及地方党史部门多年的实地考证结果。“地点及里程一栏表”,系红一军团司令部的“阵中日记”,是记录长征的最权威档案资料,载于1955年人民出版社《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附录,是最早记载长征的历史文献资料。
红一军团部过草地的时间、地点、里程记录如下:
8月23日,由毛儿盖,经七星桥,到腊子塘,行程70里;
8月24日,由腊子塘,经草地,到分水岭,行程70里;
8月25日,由分水岭,经草地,到后河,行程80里;
8月26日,由后河,经草地,到大草地,行程70里;
8月27日,由大草地,经草地,到小森林,行程80里;
8月28日,由小森林,经班佑,到巴西,行程50里;
8月29日,由巴西,到阿西,行程20里;
9月2日,由阿西,到毛龙,行程60里;
9月5日,由毛龙,经广利,到俄界,行程90里。
这段长约300公里的北上长征路至今仍然行走艰难。它主要是连绵数公里的沼泽地或陡峭的山崖。只有采取徒步方式,才能真实地体验红军的行难、食难、宿难,这不仅为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奠定史实基础,也对前辈、后辈有个历史使命的交割。
中央红军长征跨越十余省,历时一年。然而,就在这片草地的南边缘,准备工作竟然做了50多天,至少占有整个长征时间的七分之一。这里面既有张国焘的延误原因,更多的还是草地行路难、筹粮难、敌军重兵围堵这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考察队由汉、藏、回、羌四族队员组成
1935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会议上作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几天后,为探明北上的道路,红二师师长陈光、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奉命率领红六团、红五团1个营,计 4个营及师直属队共800多人,由卓克基向偏西北的下、中、上壤口侦察前进。当时,红军领导人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过草地会付出那么大的牺牲,甚至致电陈光“命令部队所存粮食全部留下”,说明中央在开初有让红二师沿途筹粮、北上探路不再返回的计划。实际上,过草地的困难比事先想象的要大得多。7月1日,陈光率部抵达鹧鹕山北坡下的马塘,再沿马塘河北行至中壤口(今刷经寺北约30公里),准备寻觅通过水草地的道路时,遭遇阿坝土司数千藏骑的袭击,红军损失惨重,陈光右臂负伤,并陷入断粮困境,被迫退回马塘。红二师参谋长李棠萼在半个多月后牺牲在与藏骑兵交战的毛儿盖地区。陈光在《从卓克基到巴西》文中记述道:“饿着肚子执行这一个探险任务”,“出发两日行程中遭骑兵万余当道不前”,“不战就饿死”。红六团在这次草地探路中几近解体,过草地后取消了番号。红二师在长征中作为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部队,一路斩关夺隘,无往不胜,但在过草地之初大伤元气,月余后过草地时只好启用红四团作为先导。
陈光在给军团部和中央的侦察报告中,重点汇报内容有四点:草地路程约有十几天;沿途没有人烟;没有粮食;没有向导。结论是“其代价之以少牺牲、多挽救,免除多牺牲、少挽救。明知减员,但能执行中。”“明知此难,跟毛任务甚难完成,但仍然必须坚决执行。”这是红军过草地的最初一次探路,其严重受挫的结果,直接影响了一个多月后中央红军主力过草地的线路选择:西边是藏军重兵堵截,东边是国民党胡宗南部主力集结地,北上道路只剩下了横跨松潘草地这条路,而且是被逼从草地腹心地带穿越。
“穿越草地北上”考察队由长征史专家陈宇和若尔盖史志办(党史办)主任蒋桂花带队。考察队在松潘集结完毕后即乘车赶赴毛儿盖。
毛儿盖是一个地区的名字,而非明确指的是一个村庄、乡镇的名字。毛儿盖地区总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在松潘县城以西160多公里,由上八寨、下八寨、草原乡三个乡组成,草原乡的北部就是红军长征跨越的草地。七星桥是在红军文献中的地名,在当地地图中又名屈锦桥、曲定桥。这里是右路红军左、右翼两支部队分别由此进入草地的出发地。“曲定”是藏语音译,有佛塔之意,源自河对岸呈金字塔状的元宝山,山形独特,犹如宝塔,是附近藏民的神山。此山成为见证红军从此渡河进入草地的重要地标:1935年8月,红军右路军右翼部队——红三十军、红四军等从元宝山的右侧前行进入草地,位置在北上道路的草地最东侧;红军右路军左翼部队——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军委纵队从元宝山的左侧前行进入草地腹心地带。其左侧100多公里之外是朱德、张国焘等率领的红军左路部队——红四方面主力。考察队所走的这条道路基本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进入草地的路线。
1935年8月红军过草地时,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和红二师师长陈光率部在前面开路。8月21日18时,林彪向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发出关于红二师到达腊子塘的情况电报:“二师于17时到达腊子塘宿营”,“由毛(儿盖)到腊(子塘)约80里,路平好走,途中无人烟,须过5次河,因天雨,水深及流速正在增加,此刻水深约70生的(厘米)。”“编入四团之294团共300余人无雨具,通身透湿。”“腊子塘从前有牧牛及架帐篷之痕迹。今晚各部均在雨中拥坐,此地树林甚少,不能全部搭棚子及烧火。”8月26日,走在这路队伍中间的聂荣臻在给殿后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电报中记述:“由毛(儿盖)第一日到腊子塘的60里,路大好走,架有树棚可宿;第二日到分水岭,行程约50里,附近有森林,好露营;第三日到后河70里,无株树,可寻我们露营行迹择地露营。”“我率军直、一师及军委纵队已超过色既(今色地)坝约40里处宿营,无森林,高地尚干燥,明日可到班佑。”当年红军主力行走这段草地时,用了近7天的时间。这次考察队沿途所见状况,正如聂荣臻在电报中所描述,70多年过去了,路旁树木依旧。《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附录的红军过草地的地点和里程记录,基本上与现行道路相符。
考察队一路前行,由七星桥进入浅丘地段后,分别在腊子塘、曲支更沙重点进行了考察。
“腊子塘”,藏语含义是“獐子出没的地方”。山岭间公路旁有一片开阔地,现在被圈成牧场,稍远处有几间简易的木棚,当年红军曾在里宿营。
“更沙”是藏语音译,意为冬天的住处,“牧区冬房”,这里现在仍是松潘毛儿盖草原乡牧民冬天的定居点。不过,闻名于世的长征在这一重要经历地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没有任何纪念碑、纪念物。
“多夏箭”的藏语含义是“有石头的地方”,是分水岭之南的一个台地。
草地觅路
担任考察队向导的俄洛,42岁,身高1.85米,魁梧壮实,典型的藏族汉子。他的爷爷曾经为红军带路穿越草地,并经常听乡亲们谈论红军过草地的故事,因此他被乡亲们公认是这一地区的“长征史专家”。据他介绍,这里有长辈亲眼目睹当年红军大部队曾挤在这个山洼里露营。宽阔的山脊台地足可宿营成千上万人,这里是红军在草地行军中数个露营点中最干燥的一个地方。红一方面军日志中所记载的分水岭宿营点,大概就包括这一地区。此地由于处于两个高台中间,向阳而避风,今天走在其间,阳光明亮,微风吹拂,甚为惬意。
分水岭是今日松潘县与红原县的分界线,是红军长征过草地中的一个重要地标,在许多由此通过的红军将士回忆中都提到了这个地名。分水岭两侧,是连绵数十公里的草地,古今一般都统称为松潘草地。松潘之所以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在于控制着青藏高原的这大片的湿地草原。1953年之后,松潘草地上先后有了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这些新生的县城,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路段多分布在上述县境内。
考察队循着红军走过的沼泽草地进入红原县色地乡境内。下分水岭陡坡后不远,进入松树参天的森林。出森林后,进入茫茫无际的草地。到此才深刻体会到这里的自然环境恶劣,主要是气候多变,长满花草的地面到处布满水坑,旷野中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遮蔽,命运全部交给老天安排,乌云几乎是附着地面滚动在面前,暴风雨瞬间随时横扫而来。猝不及防的阵势,把考察队员们折磨得晕头转向,致使出现重复行军的现象。想想当年几万红军的草地行走,路线争论、走弯路更是不可避免。
经过几个小时的草地行走,大家感到了空前的困乏。考察队员的身影,在茫茫草原上显得是那样渺小孤单。暴风雨中,大家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互相支撑。大家的胳膊挽在了一起,十多个人排成一列,在暴风雨中行进。据资料记载,红军在草地上唱的是法国歌曲《马赛曲》:“前进,祖国的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这一画面成为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段经典记忆;在电影《长征》中唱的则是《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然而,本次考察队在暴风雨中本来开头唱的也是《国际歌》的“起来”,但在风雨交加中,歌词很快演变成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义勇军进行曲》,也是现在的国歌。这说明此景此情,并不适合唱《国际歌》,而适合唱节奏稍快的《义勇军进行曲》。慷慨激昂的歌声中,大家减少了疲劳和寂寞,焕发起战胜草地的斗志。终于看见了草地边缘,踏上稍微干爽的土岗。
看见依偎在山脚下的公路,大家的眼神中露出喜悦的光芒,年轻的队员向公路狂奔而去。那种渴望赶快走出草地的期盼,不亲临其境,是很难感受的;那种看到公路也就看到了希望的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只有亲身经历草地绝境的人才能有发自肺腑的疯狂展露。在色地乡东面的茸塔玛公路上,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歇斯底里地喊叫,一瘸一拐地相互拥抱,喜极而泣。这段艰难的水草地步行,将成为考察队员们终生的美好记忆。而对当年的红军将士来说,艰苦的草地行军还有一半路程。
“大草地”是红军文献中记载的地名,过去称夏热塘,今称镰刀坝,又称年多坝,位于红原与若尔盖交界地带。1935年8月,红军右路军的左右两翼主力均走过镰刀坝(大草地)一带。1936年6月,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分为左、中、右三个纵队过草地北上。其中,中纵队、右纵队分别在徐向前、董振堂率领下经过镰刀坝向包座沟、求吉集结。因而年多坝又被称为“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地”。
在红军过草地的史料中有“小森林”的记载,当地党史部门经考察,认定“小森林”就是现在的姜冬村,在1965年到2007年期间又称包座牧场。这里本来的地名是姜冬卡,姜冬卡是藏语音译,意为柳树林。1965年若尔盖县包座乡的公私合营牧场搬迁到此,之后便称为包座牧场,牧场改制后又恢复称为“姜冬村”,现隶属若尔盖县班佑乡管辖。流传甚广的《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九个炊事员》等故事,都是红军过草地时的真实记录。 。
班佑是红军右路军自毛儿盖走草地以来见到的第一个有人烟的村寨,因而在长征史上有“草地第一村”的美誉。“班佑”名称由藏语“弯佑”而来,含义是“老和尚”。这里也是红四方面军主力三过草地的主要地段。班佑村的热曲河边,牺牲有700多名红军英烈,这里是长征史料中记载牺牲人数最多的地方。过去的班佑村,目睹了红军历史上的那段悲壮苦难史;如今的班佑村,已经变化为国道213线路边的一个幸福美丽的村寨。
雨中草地
考察队穿越草地后,下一路段是“北上俄界”。
红军右路军刚刚走出草地,右翼部队红三十军、红四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立即投入激烈的包座战役。经过7天的浴血奋战,取得了包座战役的全线胜利,打开了北上通道。此时,远在阿坝的红军总政委张国焘,却与党中央就北上、南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党和红军的命运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著名的巴西会议(阿西牙弄紧急会议)促成了党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实现,党中央、毛泽东在这里脱险。中央红军从这里迈出了北上陕甘的第一步,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毛泽东得知张国焘一意坚持南下川康,劝说共同北上已不可能,在路过前敌总指挥部潘州时,借口与住在阿西牙弄养伤的周恩来、王稼祥商议南下事宜,便告别了徐向前、陈昌浩向牙弄走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中的“长征歌”中有这样一句:“九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即说明了潘州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上的巴西会议是一次秘密而紧急的会议。当毛泽东、党中央离开牙弄北上之时,得知中央单独秘密北上消息的红四方面军李特带着红军大学的学员追到一座寺庙前。脾气暴躁的李特拔枪威胁毛泽东南下,红军大学的学员举着“反对毛泽东逃跑”的标语。而毛泽东镇定自若地对大家说:“愿意北上或南下的都请自便,绝不强迫。南下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可以作为先头部队先走一步,相信你们今后一定会北上的。”红军北上途中惊险一幕发生地,史料记载是在一所寺庙前。据地方党史部门考证,这就是老卓藏寺院旧址(在红军文献中记作“脚仗寺”、“觉大寺”),也是长征时期红三军第13团驻地。红军文献中记载的老卓藏寺前面的河流,在四川若尔盖包座地区和阿西时分别称为包座河、阿西河,在求吉汇合后又称为求吉河,流出求吉下黄寨进入甘肃迭部达拉乡时就成为达拉河。今日达拉河日夜奔腾,涛声中激荡着历史的回声。
红军长征时的俄界会议在高吉村召开,毛泽东在1935年9月9日、10日、11日所谓“历史上最黑暗时期”走的正是这段道路。
若尔盖县是红军长征出川北上的最后一站,在甘肃迭部县境内召开的俄界会议是四川境内巴西会议的继续。俄界为藏语音译,意为八头山。是甘肃迭部县达拉乡管辖的一个美丽村寨。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从四川若尔盖的阿西牙弄一路行军进驻俄界村落脚,终于摆脱了张国焘的威胁,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听了毛泽东关于与红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之后,政治局同意已经采取的步骤及今后的战略方针,作出了《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重新确定了领导核心,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俄界会议是红军进入甘肃境内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对确定红军北上进入甘肃的战略方针,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考察队此次考察的重点路段,正是1935年9月9日深夜毛泽东在彭德怀率部护卫下离开牙弄北上俄界(高吉村)的路段,史称“北上小道”。
“穿越草地北上”考察队的任务,在川甘交界的大山深处俄界宣布暂告一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