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爱好音乐,有时偷偷摸出山门,悄悄地去惠山街上倾听婚丧喜事乐队的演奏。他最初是站在远处听,后来,他也拿起二胡加入了乐队。从此,只要惠山街上传来婚丧喜事的锣鼓声,他便悄悄地跑去拉二胡。乐队中有一位老乐师很赏识阿炳,愿收他为徒,阿炳欣然应允了。于是,师傅尽心传艺,阿炳勤学苦练,胳膊肿痛得彻夜难眠,手指磨破了,鲜血把琴弦染成了紫黑色,十指连心,揪心的疼痛使他泪流不止,可他还是咬紧牙关,尽心学习师傅传授的乐曲。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师傅激动地说,“阿炳,我把全部技术传都给你了。”
有个道士发现阿炳给婚丧人家奏乐,便向当家老道士告了一状,于是老道士气急败坏拿了铁戒尺,守在山门口。那天,当阿炳急匆匆地从外面赶回来时,老道士恶狠狠地训斥道:“你竟敢败坏门规,从今天起,你要是进山门一步,我就打断你的腿。”就这样,阿炳被赶出了庙门。
1927年,阿炳34岁,因患眼疾而相继双目失明。他的命运在其眼前一片漆黑的一刹那,被确定下来了,他已没有了丝毫挣扎的余地,开始走上了那条上街卖艺、乞讨为生的末路。尘世的一切得失善恶、利益冲突都随光明世界的骤然退却而永久消逝了,剩下的则是一个无色无欲、永恒的黑夜。这永恒的黑夜渐渐给予他一种新鲜而奇异的力量,他倚赖于这种清醒而孤寂的力量,坚如磐石地支撑着自己伤残的身躯在市井中活下去,一年一年地持续着他那人类音乐史上最惊人的一个流亡者灵魂的杜鹃泣血般的吟唱。他的每一曲吟唱都为他换来每天的饭食,但更多的获取,却是他那在畸形社会的压迫下,仍然顽强跳动着的一名歌者的心灵。他从未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当他行走在风雨飘摇的人生途中,他承受最离奇非凡的痛苦,这痛苦凝聚起来,最终成为他内心或灵魂世界里一种别人难以超越的境界,而在这一超常境界里,死亡慢慢地成了他手指间的一段和弦,一段纯美之极的歌声,那歌声直插云霄,萦绕在虚幻的九天之上。
尽管阿炳双目失明,流落街头卖艺,但他的性格刚毅,爱憎分明,要饭不求富贵家,和穷苦的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阿炳卖艺,拉二胡一丝不苟,非常认真,他的眉毛微微颤动,神情庄严端庄。他不满足于当年师傅对他传授的技艺,对演奏的每首乐曲富于想象,做到精益求精。二胡成了他的化身,他的情思,他的理想,他的希望,他的二胡和他和谐一致,都流淌在他的手指间,流淌在琴弦上,流淌在人们的心田里。阿炳成了无锡城里有名的乐师。每当夜幕降临,每当节假日,人们聚集在惠山脚下,有的蹲在石头上,有的坐在树根上,有的站立着,里三层外三层地把阿炳围在中间,静听他的演奏。每到一个适当的空旷场地,总有些大人和孩子维持秩序,让他在中间演奏和说唱。演出中途,有人自愿为他向周围的人收取报酬。由于他演奏技艺精湛,为人耿直和蔼,他受到了人民群众深深的爱戴和尊敬,大家亲切地叫他“瞎子阿炳”。
正因为阿炳成了名师,住在无锡城里的地主豪绅,每遇堂会或举办婚嫁喜宴,就派人去请阿炳拉二胡,供他们取乐,但都遭到阿炳的拒绝。有一次,一家富豪特地派人送来一套新衣裳,新鞋帽,外加一个沉甸甸的大红纸包,请阿炳去给老岳母祝寿,阿炳在二胡上弹指说道:“要饭不登高门,拉琴不登高堂。” 那天夜里, 当阿炳坐在小溪边倾听潺潺的流水和鱼儿们低语的时候, 忽然有人用棍棒打他的头, 将他打昏在地,路人见状把他背回了家。
十年内战期间,除了雨天或有病,阿炳几乎每天都去崇安寺“三万昌”茶馆前设场“说唱新闻”。他以音乐和说唱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痛斥反动派的残暴,尽情抒发爱国热情。“说唱新闻”是阿炳这一时期创作的重要内容。在这期间,有个名叫董彩娣的寡妇爱上了阿炳,不久他们便结为伉俪。董彩娣对他疼爱备至,每次上街卖艺,她在旁边耐心地搀扶,照顾他的生活,阿炳总算尝到了一丝家庭的温暖。
在无锡惠山公园里有一处名胜古迹叫“听松亭”,亭的四周古松环绕,亭内有一块褐色的卧石,一端刻有“听松”,是唐代书法家李福勇所书。听松亭几百年来是文人墨客舞文赋诗、养生修性的好地方。
阿炳常去惠山的这座公园休息。时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他听说了上面这段故事,有感而发,写下了“听松”这支曲子。由于“松”和“宋”两字发音相近,只是声调不同,又由于上面这个故事,所以这支曲子又叫《听宋》,借用金兀术被岳家军追得失魂落魄的故事,寓意日本侵略者也像金兀术一样,必定会被同仇敌忾的中国人民打败。
《听松》这支曲子是阿炳在30年代末创作的。这支曲子音调高亢,节奏铿锵有力,用接连发出的松涛般的怒吼,好似雄壮的号角寄托了作者对抗日战争抱有必胜的信心。每当听到这支曲子,人们总会感到,暴风雨过去了,留给世人的是一片雨过天晴、明净碧翠的世界。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这首曲调30年代就在他的创作中不断酝酿,直至作品问世,先后经历了十多个春秋。他痛恨旧社会的黑暗,感叹自己生活的悲怆,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交织,凝聚在他的琴弦上,灌注在他的乐曲中,表现了他饱经风霜、漂泊坎坷的一生,揭示了他辛酸、哀伤、愤懑的内心情感,表现出他坚定自信、刚直不阿的倔强气质。虽然从标题上看是写景的乐曲,但更重要的是借景抒情,寓景于情,好似阿炳的内心独白。
只有素朴的、寒微的,连藏在心里和音乐里的悲喜起伏都早已被磨蚀、积压得混杂如织的瞎子阿炳,也只有他——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先生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钢丝带版的这支曲子里,才有真正的月色,才有摇曳在夜静人稀时分的寒泉,以及泉畔飘零枯涩的双眸。
去无锡,切不可忽略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实地景致。二泉在惠山的北坡,为“茶圣”陆羽所评定,分上、中、下三池。站在栏杆外,使劲往里探着身子,伸着脖子,可以看见名闻天下的二泉之水。可惜,红日当头,不见月亮。入夜,我在惠山公园漫步,忽听远处隐隐传来悠扬的二胡琴声,这么晚了是谁在拉琴?我循声寻去,在“瞎子阿炳墓”旁,一位秀发披肩的姑娘,沐浴着月影星光,手执一把二胡,正拉得如痴如醉。她拉的正是我早已熟悉的《二泉映月》,只是比我平日听到的更为悲怆一些。默默聆听,我的眼前呈现出一幅画面,那里有猿声啼白的枫岸,有月色深沉的深潭,有冷涛汹涌、寒风飞泻的嘶吼,有碧荷映日、轻纱笼月的幽鸣,有天和地的融合,有泪与血的交流,有悼古伤今,有风和日丽,有清泉映月的愉悦怡然的境界,有对坎坷命运的愤愤不平和抗争的呐喊……撕裂人心的琴声使我忘却了身在宁静美丽的中秋月夜。月光下,依稀可见姑娘白皙的脸上挂着两行清泪,我不解她年纪轻轻,何以有如此的忧伤……听着听着,渐渐地,我又感觉到琴声中潜藏着一股昂扬向上的清流在激荡飞溅。
我的心随着琴声的起伏急剧跳动,悲戚的琴声使我联想起动乱岁月关于瞎子阿炳的苦难往事,我仿佛看见漫天鹅毛大雪中,瞎子阿炳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走来,他二胡挂在左肩上,咿咿呜呜地拉着,那《二泉映月》曲子悲悲切切,在飘飘渺渺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我又仿佛看见阿炳手上那根细竹杆敲击着沿街的冰凌,铿锵有力的声响震撼着不平的世道,呼唤着沉睡在雪原下的春天……渐渐地,姑娘的琴拉得忽然跑调了,不,好像换了曲子,随着她手臂有力的摆动,只觉得琴声越来越激昂雄壮了;像鼓点、像号子,是黄河纤夫的号子吗?猛然又听到我熟悉的“命运”的敲门声,断断续续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竟可以用中国的二胡奏出,多么奇特,多名美妙,多么新鲜!正当我听得兴奋之时,“叭”的一声脆响,弦断音绝。姑娘长叹一声,静坐了一会,便起身离去。 那一夜,我久久不能入睡,半夜索性披衣起床,又到室外散步。我猛然想起,拉琴姑娘默默凝望阿炳时的眼神,那是墓地前一尊阿炳站立拉胡的雕像。阿炳专注刚劲的神态和无尽的沧桑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从此后,我收集了多种版本的《二泉映月》音乐磁带,闲暇之余,便伴随那感伤的旋律,去倾听阿炳的诉说。《二泉映月》中阿炳对月光下二泉景色赞美的那段旋律,简直就是一曲生命的绝响。竹海幽深,泉水清冽。当年阿炳孤身只影,惟有一泉一月伴手的那根不尽的琴弦。淙淙二泉,皎皎明月,一缕艺魂袅袅不绝。瞎子阿炳,你是我亘古未遇的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