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梅曾在艺术舞台上塑造过许多人物形象,比如在《红珠女》中扮演过文武双全的美女,在《五彩水晶山》里扮演过诡计多端的妖女,在《淀上人家》中扮演过单身寡妇。在评剧《西柏坡》中袁淑梅又有新的突破,成功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柏凤形象。
经过“化妆”的袁淑梅,在《西柏坡》里扮演了女主人公————西柏坡村的带头人柏凤。遵照导演所要求“土的掉渣”的风格,袁淑梅的脸儿变得棕黑俗健,经过服装设计师的精心构想,厚厚的棉衣上打着高度夸张的大补丁,看起来臃肿而又土俗。这种真实而夸张的再现,我以为也是一种艺术的美感。
袁淑梅多次去山区西柏坡,深入体验生活,多少年来她不止一次奔赴平山一带为老区人民演出,她随时随地观察生活,去捕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去模仿“山里人”的各种神态,寻找他们生活中的感觉。《西柏坡》剧中女主人公柏凤,几乎场场出现,多次登场,一位山村妇女的形象,让她越塑越真越造越像。袁淑梅精心设计了时而捧灯高照,时而挥手指航等一系列健美而高大的艺术造型,使柏凤这个深山里的普通农妇,带有了诸多女中豪杰的色彩。
《西柏坡》剧中袁淑梅最为精彩的一段戏,就是全剧之高潮“哭山根”。看罢这场戏,使我联想到传世佳作戏曲《红楼梦》。《红》剧中有“哭灵”一场戏,与《西柏坡》中“哭山根”同样是“哭”,但哭有不同。《红》剧中的“哭”长达半个多小时,哭的观众肝胆欲裂,甚至泪水如流;而《西柏坡》剧中的“哭”,不也是在观众的心头给予了一种刺激和震动吗?时代不同,感情差异,自然表现手法各行其道。柏凤救起落水的山妮奶奶后,疾步跑回丈夫山根的坟地,哪知这里已被无情的大水吞没了,欲迁坟而不能的痛苦,在那个特定的环境和时代里犹如五雷轰顶!柏凤双腿发软,欲跌欲瘫,如痴如呆。高压之下,迸发出柏凤的核心唱段……戏曲,戏曲,有戏有曲。袁淑梅唱得好,尤其这段仅仅二十句的哭唱,声情并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声破长空,“哭山根,情动天地”。她两次摇动乱发,顿足捶胸。更富有表现力的是她背对观众,从她那背部的微妙动态,人们感受到她那极大的内心痛苦:柏凤她只因来迟一步,那种悔恨交加的悲痛心理,通过唱腔、神态、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