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太行山脉中的一个小村落,因它曾是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所在地,以毛主席为首的领袖们当年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点江山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因此,使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驰名中外。如今,“西柏坡”是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到这瞻仰光顾者数以万计,春夏秋冬络绎不绝。它的历史地位及现实状况,人文景观和精神风貌,自然为河北文学艺术创造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2002年初和岁末,应文化部邀请,由石家庄评剧院一团副团长、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西柏坡”名誉村长袁淑梅领衔的大型现代评剧《西柏坡》,先后两次晋京演出,受到首都各界的广泛赞扬。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政协礼堂观看了该剧演出,并对他们成功的演出表示祝贺。
“石磨边真诚出新中国,俺这里就叫西柏坡”,这铿锵的诗句让人振奋,这动听的音乐惹人陶醉,人们似又听到三大战役传来的喜讯,似又聆听七届二中全会那英明预见的声音。然而,这些惊天动地的壮举,在《西柏坡》剧情中不是重笔浓墨。剧作者匠心独具,另辟蹊径,描述了一段鲜为人知革命圣地当年搬迁的故事。
“西柏坡”是革命老区,西柏坡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西柏坡肥田沃土,已成为稻麦两季的北国“小江南”。但由于滹沱河水年年泛滥,威胁着京、津及石家庄的安全。为了根治水患,国务院决定,在西柏坡邻村岗南拦河筑坝修建水库。这就牵涉到西柏坡村民、领袖们的旧居、中央大院旧址必须搬迁。在剧中以党支部书记柏凤为首的西柏坡人,顾大局、识大体,无私奉献,经历了一场感人至深、艰苦创业的搬迁。怀着对领袖们的无限热爱,把中央大院的一椽一檩、一草一木毫无失落地搬到新址。每到感人之处,如乡亲们跪别西柏坡,重建西柏坡,勒紧腰带艰苦创业情节时,剧场内便爆发出热烈掌声。
《西柏坡》进中南海汇报演出时,中直机关工委的领导同志不无感慨地说:这部戏生动感人,始终洋溢着一种精神,一种浩然正气,是领袖们伟大胸襟和人格精神的传承。
这种精神就是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战争年代它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开放改革市场经济的今天,仍需要我们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商品大潮,失掉这种精神,可能就会一叶障眼而随波逐流,甚者让涌来的商潮排浪所吞没。
我国跨入新时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还有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多一点艰苦精神少一些奢望,像西柏坡人那样,艰苦创业奋斗不止。目前,正值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牢记两个“务必”之际,《西柏坡》这个剧目的出现,不正是“好雨知时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