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除了国共两党的抗日军队担负着战场军事作战任务;如火如荼的文化战线亦为抗日救亡呐喊,通过舆论宣传对促进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凝聚民族团结,誓死参与民族抗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和红军主力初到陕北,1937年夏秋,毛泽东在工作会议上一再强调对日抗战舆论宣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后在延安接见外国记者又讲到:我们干革命有两支队伍,武的是八路军,文的是邹韬奋在上海办刊物,开书店。足以说明抗战初期,宣传抗日救国是我党的一项至关重要工作。
至今存于莫斯科的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里,近百年前赴苏华裔学生们的档案。在父亲张仲实的存档中记录着他1928年参与张闻天领导的马列著作俄译中小组简况,亲笔填写的回国工作志愿书:做宣传工作。1931年从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之际,受旅苏党组织的安排,前往接头的地区党组织被围捕团灭。他被迫化名辗转前往上海,不久与中共特科秘密党员胡愈之取得联系,并参与了由他发起的《世界知识》杂志创办,并继胡愈之后担任杂志主编。1935年,经胡愈之推荐,邹韬奋聘请张仲实担任生活书店总编辑,邹韬奋流亡及被捕关押期间,张仲实更是被推选担任了生活书店临时委员会主席,主持出版、编辑工作,一些共产党著名的“文化人”钱亦石、钱俊瑞、胡绳、柳湜、林默涵等共产党人前后加入编辑部,邀沈雁冰、周扬、夏衍、艾思奇、沈志远、吴亮(黎)平、郑振铎、艾寒松、冯雪峰、孙冶方、薛暮桥,何干之等撰稿,适时改变了生活书店出版书刊方向,在爱国主义并抗日救亡宣传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批马列经典著作和进步社会科学书籍,同时,张仲实与一批共产党学者钱俊瑞、孙冶方、薛暮桥、姜君辰,骆耕漠共同发起了新知书店,毅然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文化的最前线。

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沈钧儒、邹韬奋、胡愈之等著名人士发表上海界文化救国宣言,张仲实不仅是签名者,也是随即成立的文化救国会发起人之一,并被推为执行委员。1936年5月,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等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张仲实再次被推为执行委员之一。他紧密配合胡愈之,邹韬奋让生活书店成为全国各界救国会早期重要集会地点,提供不少活动经费。由邹韬奋创办,张仲实参加编辑的《大众生活》发行量达20万册,成为在国统区第一份旗帜鲜明宣传抗日救亡、影响巨大的杂志。遭到当局的嫉恨,被封查。随即创办《永生》,继续宣传抗日求亡,再度被封。随后又创办了《抗战》三日刊、《国民公论》、《战时联合旬刊》等,计发行了近十多种抗日救国刊物。从1935年至1939年,张仲实在各种抗日救国报刊发表了近三百篇关于抗日救亡的时事评论、国际问题研究文章,在这些刊物中他发表了《抗战必胜论》、《全民抗战的展开》、《敌我军队作战能力的对照》、《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等一批观点鲜明、分析透彻的抗日救亡文章,其中颇有见地的指出,“我们的对日抗战,主要是在持久的抗战获得最终胜利”、“要发动全面的抗战以对付敌人对我们各个击破的策略”、“武力倘能与民众结合起来,那是一种不可克服的力量”。这些文章和言论在淞沪会战及华北战场激励了前线将士和社会大众与日寇殊死决战的勇气。同时,这些可贵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中央早期观点不谋而合。在此期间,由他主编了两辑24册《青年自学丛书》以及《救亡丛刊》,在当时发行了上百万册,在国统区前无仅有。启蒙一代爱国青年在抗日救亡的同时接受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走上革命道路。
1936年11月,沈钧儒、邹韬奋等救国会七位领袖被国民党羁押在苏州高等监狱。在此期间,同为救国会执行委员的胡愈之同张仲实等展开积极营救活动。张仲实不顾当局威胁、警告,多次前往苏州监狱探望“七君子”,其中邹韬奋要求张仲实探狱之际,携带一些马克思学说书籍,监狱也成为他们两人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场所。返回上海后,将“七君子”每日抗争纪实以号外的形式,发表在各大报刊,广大市民争相阅读。1937年6月,国民党当局公审“七君子”,张仲实一早赶往苏州法院旁听速记,连夜返回上海。由胡愈之、张仲实合作撰写的《爱国无罪案庭审记》,第二天一早为上海各报满版刊出,唤起上海和全国民众的强烈呼声,随即成为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暴风眼。期间,因张仲实编辑的书籍和刊物思想左倾,积极营救“七君子”,他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眼中钉”、列入“文化界黑名单”。

张仲实,沈粹缜在苏州监狱中与六君子,缺史良

左起胡愈之,沈粹缜,张仲实,沈兹九(胡愈之夫人,妇联市记处书记),李文宜(民盟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上海沦陷后,他与邹韬奋等来到武汉。在“保卫大武汉”宣传周,广播电台邀彭德怀、张仲实等各界抗日名人发表广播演讲。张仲实在1938年1月27日晚作了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决战日寇的广播演讲,极大激励了誓死保卫大武汉的军民士气。
1937年12月,张仲实与中共长江局负责人秦邦宪、董必武、叶剑英等取得联系,并采访了周恩来等共产党主要领导。在《抗战》三日刊发表了长篇文章:《与周、陈、秦三位先生谈话纪略》,把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主张,在国统区系统的昭示天下,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同期,他促成周恩来与邹韬奋会面,其后周恩来在武汉、重庆多次前往生活书店。书店也因此进一步成为党在国统区的红色文化堡垒。
1939年,著名爱国志士杜重远邀请沈雁冰、张仲实前往新疆办学,并宣传抗日。1940年,张仲实因在新疆译书著文,发表演讲,带领学生进行抗战宣传,积极展开抗日救亡活动,遭到军阀盛世才忌恨,陈潭秋向党中央的秘密汇报中也特别提到包括张仲实、沈雁冰在内等人已上了盛世才的黑名单,杜重远首先被捕入狱,在军阀盛世才准备对张仲实下手迫害之际,幸经去苏联治伤路过迪化(乌鲁木齐)的周恩来听取张仲实深陷危难的汇报后,很快做出安排,由苏联返回的毛泽民单独约张仲实谈话说:“恩来同志托我告你,你们可以去延安”,不久党在新疆的组织和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馆协助下,张仲实与沈雁冰搭乘苏联飞机,脱险新疆。他们离开不久,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被捕入狱,与杜重远先后惨遭杀害,张仲实晚年回忆往事,多次提到毛泽民、陈潭秋的救命之恩。

沈,张历尽险境,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恰逢周恩来与朱德在此。周恩来为免出意外,即安排他们跟随朱德总司令的车队,前往延安。到达次日,各界举办了毛泽东参加的“欢迎朱总司令并沈雁冰、张仲实回延安”晚会。朱德、沈雁冰、张仲实、康克清做了讲话。

很快,毛泽东、张闻天分别到招待所看望了沈雁冰、张仲实。在张仲实居所,毛泽东将《论持久战》、《论新阶段》送给张仲实。毛泽东同时提到,张仲实不少国际时事评论他都看了,其中一些观点、见解与论述,为毛泽东所称道。1938年,张仲实撰写出版了《国际现势读本》,他在书中他提到:“中国早已是世界的中国,目前我们的对日寇的抗战跟国际形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民族解放运动”观点来自其编译的《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深受毛泽东的赏识,并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全民抗战也是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就此与张仲实作了彻夜长谈,并要求张仲实就斯大林重点文章中的地缘政治背景、历史形成原因,书写一份报告。解放后,由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毛选》四卷其《新民主主义论》第四节正文中特别提到,由张仲实编译的《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解释,同样适用于中国共产党发动带领广大民众参与的抗日救亡斗争。
在吴殿尧撰写的《中共党史人物--张仲实》,秦榛撰写的《张仲实在文化抗战中》,三联书店老人林默涵、邵公文、毕云程、张锡荣并邹韬奋的女儿邹嘉骊等,对张仲实不顾个人安危,以笔为枪,为抗日救亡呐喊,投身救国会抗战救国斗争第一线,都有详细的记述。1984年3月,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杨尚昆、王震、邓力群、胡愈之、杨静仁及首都思想理论界负责人,专家并当年在国统区文化宣传界(共产党籍)老同志出席了集会,庆祝张仲实一辈子翻译、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所作的巨大贡献。在纪念会上,不少当年在国统区以张仲实共同奋斗在为抗战呐喊的老同志发言都提到,张仲实不仅几十年勤勉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深研理论,更是不顾个人安危在国统区积极参加多项著名抗日救亡活动并奋身站在抗日救国宣传舆论的最前线。


9月3日上午我坐在电视机前,看到人民军队威武雄壮的受阅方阵与隆隆驰过长安街的战车;上万和平鸽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翱翔。心潮澎湃,这就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对战争与和平的姿态。八十八年前7月7日在这座城市的卢沟桥,日寇撕开了华北大地的平静,肆意烧杀抢掳,数百万无辜民众倒在血泊中。旧日的赢弱与今天的强大怎能不为祖国骄傲。庆祝活动结束后,我仍久久沉坐,思绪不绝如缕:1938年9月武汉即将陷落,危在旦夕至暗的日子里,父亲没有选择抓紧撤离,仍然笔墨如枪和同事们创办了《国民公论》,并撰写了创刊词“抗日战争是个大熔炉,只有通过这个熔炉,一个民族才能打成坚强的不可分一片,也只有通过这熔炉,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才能从新的铸型上面建造起来”,在另一篇文章的最后“于寇机轰炸汉口警报”。八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当时他为祖国为民族的满腔热血。1987年父亲病故,中共中央组织部给予他“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家,理论家”的高度评价。受到邓小平,习仲勋,邓颖超撰文或题词的革命烈士杜重远生前是父亲在生活书店并救国会中共同为抗日呐喊的挚友。他在新疆报刊上曾介绍父亲是著作等身的全国知名学者,救国会著名社会活动家。1937年1月12日上海沦陷,为继续在内地展开抗日救亡文化活动。邹韬奋率(救国会)小队经广西前往武汉。当时广西、云南聚集了成千上万曾耳闻救国会的“南渡”师生。在梧州、玉林、柳州、桂林近半个月,每天无数青年追逐救国会团队举行的抗日与进步思想为宗旨的一场接一场大会讲演。邹韬奋并张仲实都曾撰文讲到:几乎是白天四处演讲,回到旅馆仍被学生包围,分批洽谈至深夜,有时早上起身后,房间并过道挤满了男女青年,来不及吃早饭,又一直接谈到深夜。救国会团队点燃了失去家园、亲人的青年学生共赴国难,抗日救国的激情。多少爱国青年接受进步革命学说,因此踏上革命道路。

在庆祝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不仅深深怀念那些与日寇殊死决战,献出血肉之躯的将士们,同时也深深怀念冲在抗日救国舆论最前线,唤醒全民族誓死抵抗的文化界志士。“为有牺牲多壮志”其中就有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杜重远等。
在举国庆祝抗日胜利八十年的今天,在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中,父亲张仲实留下一抹不可磨灭的微光。
写文以誌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