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的研究宣传,对开国领袖的读书学习经历多少有些熟悉和了解。当一拿到《开国五大书记求学之路》一书,仍有一种新鲜感,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从此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五大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
应该说,有关伟人读书的书籍有不少,多为概括、分析和研究类。从“五大书记”求学之路选材和切入,视角独特新颖,富有创意,定位也很精准,一看就是为青少年读者量身定做的。
由叶茂、李雨橙所著的本书,围绕开国五大书记的读书求学经历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不懈奋斗,通过从他们的家乡故居收集、掌握和采写的大量原始史料,汇聚成书,记录了开国五大书记青少年时期求学足迹,展示了他们学生时代的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学习经验,使今天的人们能从书中汲取营养,增强读好书、善读书、会用书的本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五大书记”早年的求学之路、奋斗足迹,已跨越百余年,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学习观点、理念和方式方法,仍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眼到、口到、心到、笔到和多读、多些、多想、多问的“四到、四多”读书法,贯穿于他的一生;周恩来入学南开,给自己定下必须做到的“5个不虚度”:读书不虚度,学习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这些行为准则,即使是到现在也未过时,照样适用并闪耀着光芒。
读书学习是人生的启蒙期,青少年阶段又被定义为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其价值选择直接决定人生高度与精神底色。伟人并非天生就是伟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领导人民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胸中有大志。从读书学习一开始,就有远大的志向与抱负,立志于救国为民。
虽然“五大书记”的出生地、成长环境、性格和经历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记事起便酷爱学习、喜欢读书,一开启人生之履,便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摆在首位。
从书中可以看到,毛泽东离开家乡,给父亲留下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他学习非常刻苦,如饥似渴学习知识,并给自己取名“子任”,寓意“以天下为己任”,要为“富国强兵”的梦想而奋斗。在校期间,他写下《心之力》一文,被湖南一师杨昌济老师打满分一百分,被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
朱德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离开生活22年的家乡,写下了“投笔丛戎去,刷新旧国风”的诗句,表明立下投笔从戎以求拯救国家的志愿。在讲武堂,他常常在熄灯号吹后还挑灯夜读,在考核中各项成绩均优异。他一心一意投入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并说“从来没有这样拼命干过”,“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
刘少奇沉静好学、博通经史,在家排行老九,便赢得了“刘九书柜”的雅号。17岁时,他特意将自己的字“渭璜”改为“卫黄”,意为保卫炎黄子孙,表明保卫中华民族的抱负和决心。他还在自己制作的笔筒上雕刻了一幅松鹤图,鼓励自己能像松鹤一样高洁坚贞,为达到理想,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周恩来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发出“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握别友人,又表达“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时”的豪情壮志。他14岁写的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以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轰动全校,被评为甲等作文,在奉天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并作为范文收入出版物中。
任弼时小小年纪,便写下《自立》一文,篇幅不长,却警醒于人:“人之生也,当有益于世。欲有益于世,所贵者莫如自立。自立之道不可倚赖他人,若倚赖他人即非自立。”“吾国四万万同胞欲保国家非自立不可。吾人年幼之时不尤宜自振乎!”
从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记述中,读者能明显感受到这些伟人在青少年时代便开启的奋斗目标与求索足迹。

《开国五大书记求学之路》是一本励志读物,通篇却没有一点说教味。全书以五大书记早年求学为主线,人物的出生年代、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人际交往和亲情、友情与爱情等,多有兼及,贯穿于伟人早年的求索、开拓与奋斗的历程,系统完整地记述了他们成长轨迹,史实丰富,故事性强。每篇章后,附有人物的青少年时代大事记,脉络清晰。在任弼时部分,还收录了他15篇少年习作和早年的绘画作品,难得一见,让人对这位早逝的开国元勋有更多的了解。
故事真切,细节感人,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书中介绍伟人早年的阅读情景时,多有细节支撑,虽然着墨不多,却给人印象深刻。可谓是,细微之处藏真章,点滴之间见功夫。诸如,炎热的夏夜,为防蚊虫叮咬,毛泽东将蚊帐四周塞严实,自己再把头伸出蚊帐外,就着油灯光看书。朱德念私塾时,步行八里地去上学,每天都要来回走四次,不论严寒与酷暑,从不间断。寒冷的冬天,刘少奇看书看得太入迷,穿的鞋子被火盆烤糊了,也浑然不觉。入塾开蒙,周恩来学写毛笔字,5岁便在方桌前悬肘握笔,认真苦练,还用毛笔沾水在光滑的地板上反复练习。任弼时读小学前,即以认识了几百个字,但他一点不骄傲,在课堂上总是用心听老师讲课,不管学什么,都是认认真真的。看似无关紧要处,实则暗含乾坤转。这些看起来不经意的细节描述,朴实无华,让人身临其境,读起来感到很亲切、很亲近,也易做易学。
本书笔墨酣畅,文句优美,多有散文化的笔法。看得出来,作者没有单纯地对史料进行粗放的梳理和机械的照搬,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才华心智。如“润泽东方”关于韶山部分的引文:“日月变幻,季节因其轮转,天空染上澄蓝。中华民族,伫立在光阴的路口,随历史的风,在数千年的漫长时光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卫黄保华”的开篇描写:“蒙蒙细雨中的花明楼在群山中仿佛有了灵性,山峦绵延起伏,秀美绮丽。粼粼靳水自西而东流过,经过一户农家。青山秀水环绕的农家宅院,山花散发着芬芳,幽香沁人心骨。”看似闲笔,实则韵味无穷。好似潺潺流水,慢慢地渗入你的心田,又犹如泊泊清泉,舒缓地输进你的脑海,低吟浅唱,大有润物细无声之妙。在让读者受到教育的同时,也获得文采的享受。

开卷有益,书香致远。《开国五大书记求学之路》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然而全书篇幅并不长,280页仅18万字,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能够引发思考,从多方面给人以教益,是一本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前辈故事的精品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