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闽东山区的薄雾,福州理工学院"文化赋能,乡振同行"社会实践队的队员已整装待发。他们胸前的党徽与臂间的队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即将开启红色潘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之旅。他们将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答案。

一、古道榕荫,触摸历史的温度
盛夏的蝉鸣中,实践队首站抵达高岳村会师广场。在镌刻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纪念碑前,队员们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惊起群山间的白鹭。

图为实践队员在高岳会师遗址前宣誓
沿着茶亭战斗遗址的青石古驿道蜿蜒而上,一株需五人合抱的古榕虬枝盘结,树皮上的弹痕与枝桠间飘扬的红绸形成强烈对比。"这棵见证过1934年茶亭伏击战的‘英雄树’,至今仍在为乡亲们遮风挡雨。"带队老师轻抚树干,将革命往事融入山风,吹进队员们的心田。

图为实践队员于茶亭战斗遗址纪念石碑合影留念
二、丹青绘史,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在汤岭古驿道斑驳的马头墙上,实践队化身"红色画师"。队员们查阅37份史料、修改21版草图,最终决定采用3D立体画法呈现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壮阔图景。当丙烯颜料在墙面上流淌,粟裕将军带领部队穿越烽火的形象逐渐鲜活,路过的孩童踮起脚尖,试图触摸画中飘扬的红旗。"原来历史可以这样‘活’起来!"村支书看着游客纷纷驻足拍照,不禁感叹。队员们还创新设计"红色文化打卡地图",将墙绘点位与周边茶园、竹林串联,让红色教育融入乡村旅游动线。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红色墙绘绘画

图为实践队员共同完成的红色墙绘
三、声动贵安,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
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贵安陈列馆,实践队推出"青春讲解团"服务。队员们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生动叙事,通过对比1934年红军用过的竹编水壶与现代保温杯,让观众直观感受时代变迁。当听到一位老党员含泪说"这些娃娃把故事讲进了我们心坎里",队员们更加坚信,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这样的青春注解。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贵安陈列馆
四、时光长卷,在变迁中读懂初心
贵安村史馆里,泛黄的《连江革命斗争史》与新时代乡村振兴规划图并排陈列。实践队运用数字化技术,将1958年"贵安农业社"的老照片与2023年智慧农业园的航拍视频制作成对比长卷。当看到当年红军分田地的木犁与如今无人驾驶拖拉机的模型同框展出时,队员们深刻领悟到,从"打土豪分田地"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贵安村史馆红色记忆
红色潘渡实践行程在脚底磨出的水泡和画笔染脏的衣襟中画上句点,但青春的红色征程才刚刚启航。当实践队将精心制作红色墙绘,当墙绘作品成为网红打卡点,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当红色文化真正扎根乡土,就能生长出滋养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这或许就是新时代青年最生动的入党誓言——让信仰在泥土中绽放,让青春在奋斗中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