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襄阳市委《关于全面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努力建成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全面增强襄阳都市圈的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彰显襄阳担当、贡献襄阳力量。为了实现襄阳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彰显襄阳文化自信。
一、 弘扬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特殊历史阶段,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她是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延安精神结合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在不断与时俱进,形成了符合时代特征,又具有原始本质的精神内核。延安精神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的贺信指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同志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会指出,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对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指示,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辉,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贺信,为我们当代弘扬延安精神指明了方向。
二、挖掘襄阳历史文化的内涵
襄阳交通便利,南北交汇,历史厚重,文化底蕴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诗赋文化、书画文化、古城文化。
(一)、荆楚文化。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留下了穿天节、端公舞、牵钩戏、锁呐巫音、苞茅缩酒等楚风遗俗,留下了西周邓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二)、三国文化。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公元190—209年),“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三)、诗赋文化。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均发源和交汇于汉水流域,《诗经•汉广》描写的汉水女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江河女神形象。历经千百年流传,汉水女神形象成了千万汉水女儿美丽、善良、聪慧、高贵的象征,寄托了汉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向往。襄阳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动了楚辞向楚赋的转变,王逸编撰了《楚辞章句》。(四)、书画文化。襄阳是“中国书法名城”,历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国时期的梁鹄、邯郸淳,隋唐时期的丁道护、杜审言,北宋时期的米芾、米友仁、张友正等。米芾世称“米襄阳”,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他的画以“米点山水”著称于世,他的《研山铭》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习书临摹的法帖。(五)、古城文化。襄阳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个大型军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军事文化的烙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战争发生在襄阳。其中,元宋大战旷日持久,长达六年,使“铁打襄阳”之称名噪海内外。“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阳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为此,我们要在挖掘传承襄阳历史文化中,弘扬襄阳文化,为打造襄阳城市圈做贡献。
三、传承中彰显襄阳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新形势下,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襄阳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源于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基于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灵魂是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抓住了中国自信的本质。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坚持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根基。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和修养的思想做出新的解读;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借鉴了儒家文化中“小康”的概念,同时又赋予传统“小康”新的时代内涵。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主张的“辩证扬弃”,指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时代发展的诉求,彰显当代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
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立足襄阳厚重历史文化底蕴,深化传统文化研究,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展现襄阳担当。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教育宣传,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