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李春秋、曾亢、闫丽琴: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者——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作者:李春秋、曾亢、闫丽琴
浏览次数:
2024-05-22 15:53:04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摘要:本研究通过深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全面探讨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系统梳理了爱国主义教育法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要求,深入分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性与时代性。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爱国主义不仅是对祖国深厚情感的体现,更是一种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在全球化背景下,新时代爱国主义者应具备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心态,同时坚守国家核心利益,积极弘扬民族文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本研究对于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具有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法;国家建设;国际视野;责任担当;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各族儿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为了进一步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确保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我国于2024年1月正式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此法详细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和保障。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于2019年11月的发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正式施行,我们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其成为国家具有强制力的教育行为。这确保了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扎根于中华各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爱国主义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他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深入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做新时代爱国主义者的方向,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源远流长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之魂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最持久的感情,也是一种政治原则、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它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发展,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斗争中凝聚起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一般地说,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责任感,是经过长时期地培植并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思想感情。进一步讲,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并具有阶级的内容。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是分属于不同的民族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有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而祖国则是一个由若干个这样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的地域。人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之中,活动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之上,使用共同的语言,在某些方面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思想感情。而爱国主义就是这种思想感情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人民;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

    爱国主义世代相传,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优良传统,成为人们内心的一种深刻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而当一定社会的思想家对它加以总结提高,便又反过来作为对人们行为的一种基本要求时,它便成为一定社会的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约束或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爱国之情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强烈的影响。这是由于祖国的土地、山河、湖海和思想文化、优良传统,养育了自己的儿女,使每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并要求他为祖国的生存发展而奋不顾身地去工作、去斗争。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置于祖国之外,对祖国毫无感情,拒绝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克尽其职,那么他就失去了作为祖国儿女所应具有的最起码的思想品德,他也就谈不上做一个爱国主义者。历史上,人们常常用这种要求作为尺度,评价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道德的状况。这就使爱国主义包含了深刻的社会性质。当人们意识到这种要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它便成为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之间关系的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民族差别必将逐步消失,民族、祖国也必将成为统一的全人类的社会组织,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也将变为高度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它的政治含义也将最终消失。

    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同民族生存和民族斗争直接联系在一起。在阶级社会民族是划分为阶级的,从而决定了爱国主义不仅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而且总带有一定阶级内容,有着不同的历史类型。例如: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爱国主义、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等等。因此,对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总的说来,剥削阶级的爱国主义同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是不相同的,但又包含着某种相同的或相似的民族的内容,包含着革命性、民族性的东西。这种共同的民族内容形成了一个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这里讲的不同与相同,就是指爱国主义的阶级与民族性问题,实质是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关系问题。

    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主题。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容随着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①中国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总的说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是同反对国家分裂、反对民族压迫、反对统治阶级内部昏庸腐败和封建专制的斗争相联系的。代表这种爱国主义的基本社会力量是农民,他们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然而,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勇于抵御外侮,维护祖国安全统一的爱国者以及一些主张改革弊政的变法志士,也在爱国的斗争中起过有益的作用。当然,在封建制度之下,改革也好,变法也好,尽管他们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的,不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但是提出的某些改良措施,在客观上和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486页)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爱国主义增加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它主要表现为对外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捍卫祖国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对内对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出卖祖国利益的反动统治阶级,要求改变造成祖国贫弱、阻碍祖国振兴的封建专制制度,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融为一体。推进这种爱国主义运动的力量是农民、工人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当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了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领导力量以后,中国的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爱国主义运动便发生了伟大的飞跃。它注入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新血液,它不仅以反帝反封建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而且同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同促进世界人民的进步事业联系起来。

    随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时,爱国主义建立在新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讲爱国,就不只是热爱祖国地大物沃、山川秀丽、历史悠久,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且突出地表现在热爱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捍卫社会主义胜利成果和献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上。这是每个有觉悟的公民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凡是热爱祖国、在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斗争中做出贡献的行为,就是有觉悟、有道德的行为。

    (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古至今,每个国家都有为数众多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为了祖国的独立安全和兴旺发达,竭诚以赴、奋不顾身。古罗马传说中的英雄暮齐阿·斯赤伏刺,乘夜潜入敌营刺敌,不幸被捕,临刑时,以手置于火上,骨碎成灰而不灭其志。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引述这个故事之后,由衷地赞叹道:“啊,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所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他为祖国而牺牲自己,他认为祖国是一切,而他个人则不算得什么。”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感情、道德规范,是从各民族人民所处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环境中产生的,同时又给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各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数十个兄弟民族在这块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资源较多的国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共同创建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我们的祖国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古国之一。尽管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各异,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差距,甚至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原因,在一些民族间曾出现过矛盾和冲突。但是,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的严峻考验,整个中华民族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动,像百川归大海一样聚会在一起,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动人心弦的光辉诗篇之一,是最令人赞叹的奇迹。几千年来,是什么力量把中国疆域之内如此众多的民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 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内忧外患,濒临绝境,却始终维系不坠,靠的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精神情感和昂扬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和推动着中国各族人民不屈不挠地进行革命斗争,而革命运动的发展,又不断地使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得到充实、巩固和发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一直是推动我们国家前进的巨大力量,成为我国人民的普遍觉悟,激励着他们为建立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产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①

    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基础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识中国国情,仍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的出发点。无疑,任何人对于生存于其中的国度毫无了解,树立爱国主义的感情也就无从谈起。

    ①(2015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一)把握基本国情的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仍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分析和把握中国当代的国情。

    其一,进一步提高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邓小平反复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变,坚持这条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变不变,不是取决于主观意志,根本上一是取决于实践证明是不是正确,二是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识是不是清醒,前者实际是看符合不符合国情,后者也要看我们能不能准确地把握国情。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更深刻地知其然,只有对基本国情特别是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奋斗目标等有了更加清楚和准确地认识,我们对基本路线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更加透彻,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和科学规划,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只有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才能全面科学地把握基本纲领的内容,使我们的纲领更好地付诸实施。

    其二,才能更好地实施我们的发展战略。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但这种理想又必须立足于现实,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起初我们把现代化的时间定在本世纪末。后来,邓小平意识到,“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于是,改了个口,把本世纪末的目标定在“小康”上,然后再用50年,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就形成了“三步走”的战略,“三步走”战略连同一系列指导方针都是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国情的产物。我们只有准确把握这个国情,才能恰当地把握推进这一战略的进程,量力而行,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实际步骤和措施,使这个战略落到实处,既体现追赶时代的雄心壮志,又避免急躁冒进的倾向。 

    其三,才能科学地制定和执行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

    简要回顾历史,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为指导社会实践、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都是适应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的,归根结底,都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的。例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政策,等等,只有实行这些政策,才与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符合。准确地把握基本国情,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坚持这些政策的必要性,从而更坚决地执行这些政策。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推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准确地把握新时代的基本国情。

    (二)把握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点

    如何准确地揭示、阐述和把握国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国家的基本状况来说,所谓国情,应该包括地理位置、国土面积、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经济力量、科技水平、教育程度、民族关系、阶级结构、社会制度、政权形式、宗教信仰、文化特点、军事实力、对外关系等等。从国家的发展水平来说,有主要用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这样的总量指标来衡量的,也有用多种数据综合地加以衡量的。国际上,现在还越来越多地采用人文发展指数、竞争力指标来衡量各国国情。对国情的阐述尚无统一的指标体系。一般说来,对当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和把握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历史传统、自然状况、社会性质、发展水平、矛盾全局、发展阶段等等。下面略举若干。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诗词歌赋、书画艺术、戏曲曲艺、传统节日、传统习惯等多个方面。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延续发展几千年从未中断,长盛不衰。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每个社会均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其中主要矛盾占据着主导地位,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只有深入剖析并准确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方能找到破解难题、激发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历史条件为依据,精准判断各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并以此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需求均呈现出新的变化态势。

    基于此,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重大论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的政治论断,既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追求,为推动我国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和科学指导。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依然是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化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改善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实践证明,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

    第一,历史传统。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封建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曾发展至世界的顶峰,但近代资本主义却很不发达。鸦片战争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期间失去了现代化的机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取得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既是一份丰厚的遗产,也留下很多消极的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二,自然状况。中国人以勤劳勇敢、聪明善良闻名于世,但文化技术素质较低,老龄化趋势加快。劳动力的资源极其丰富,但给经济、社会发展又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的前列,但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承载能力有限,浪费严重。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利于经济多样化的发展,但也有很多不利影响。百分之69的国家相当脆弱,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土地面积是山地。耕地面积只占百分之13.8。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第三,社会性质。中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现在,在经济方面,正在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制度。在政治方面,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在文化方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据香港、澳门、台湾的实际情况,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还实行一国.现在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而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但各方面的体制还很多弊病,需要继续进行改革。第四,发展水平。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原有基础相当薄弱。经过几十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第五、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人民币,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测算资料,在世界各国的排位已经升至第7位。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国1996年处于第26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从纵向看,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很高,但从横向比较,我国总体上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尤其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较后的位置。第六,矛盾全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还存在大量不同内容和性质的其他矛盾,如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等等,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矛盾和问题。从社会关系领域来说,人民内部存在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类别差异而形成的矛盾,因权力配置关系而形成的矛盾,因思想观念差异而引起的矛盾,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出现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些矛盾,有着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地位。基本矛盾处于第一层次,主要矛盾处于第二层次,其他各种矛盾则处在第三层次。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当代中国的矛盾全局。第七,发展阶段。从现代化进程来说,中国无疑尚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从社会主义的进程来说,则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确认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它又承认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总体上看,我国依然面临着底子薄弱、人口众多的现实挑战,这决定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状况在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变。准确把握国情,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一定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核心思想,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指导我们前行的关键所在。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肩负起为中华经济腾飞贡献力量的历史责任。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我们国家建立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衡量人们爱国主义觉悟的重要标准。同时,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它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预示着我国人民美好未来和国家振兴的希望。

    在当代,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必然是一个坚定的改革者,一个积极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的先锋。

    三、如何做到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

    (一)爱国就要坚持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具有深刻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首先,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来看,改革开放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固有的发展特质。恩格斯曾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并非一成不变,而应视作一个持续变革与革新的社会体系。列宁亦批判了那种将社会主义视作封闭自足、无需向其他社会制度学习的狭隘观念,强调应将社会主义视作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制度。此外,尽管社会主义制度在总体上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新制度在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难免存在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因此,改革成为必要之举,通过改革能够革除旧有弊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其次,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改革开放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选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经验不足及“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逐步形成了较为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使得改革成为迫切的时代需求。同时,鉴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除了通过内部改革来优化发展环境外,还需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和技术资源,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经济联系与竞争日益紧密和激烈,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为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经济差距,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对外开放同样成为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作为一项重大历史决策,已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过去二十多年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得到了实践成果的充分验证。在农村领域,以“大包干”为肇始的改革举措,成功打破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农村停滞局面,使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彻底摆脱了长期困扰的饥饿问题,实现了温饱问题的历史性跨越。在城市层面,通过实施放权、承包经营、厂长负责制等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传统的“大锅饭”体制受到了深刻的挑战与变革,企业由此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全面激发,整体教育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不仅显著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同时,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我们打开了国门,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勇敢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与挑战。这一转变使得我国这个曾长期封闭的经济大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与世界市场和国际合作紧密相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构建,为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人民群众商品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的显著提升,则成为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里程碑。它引领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繁荣、文明和富强的未来。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每一位爱国者的崇高使命和光荣责任。

    2.坚持改革开放才有光辉前程

    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顺应世界历史潮流,总结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而制定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郑重宣告:“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必须毫不动摇、始终如一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一如既往的贯彻执行,绝不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这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民的明确立场。

    为何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且不容更改?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是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先进的社会制度,若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便无法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增长。在全球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唯有坚持改革开放,我国方能稳固立足世界之林。其次,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已得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力的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进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改革开放已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信念、共同行动与共同追求,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任何试图改变改革开放总方针的企图都将是徒劳无益的。

    强调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既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反映,也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定维护。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诸多矛盾与挑战。作为爱国者,我们应勇立潮头,引领时代潮流;作为改革者,我们应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改革开放,既充满希望,又伴随着艰辛与痛苦。唯有成功完成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为五千年的文明史续写新的辉煌篇章,我们才能自豪地向子孙后代宣告:我们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我们无愧于后人的期待。爱国主义的大旗在我们手中,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手中,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二)爱国就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什么是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不亢不卑、繁荣富强;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维护自己的人格、国格,为祖国的兴旺发达奋不顾身。可以说,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做人的最根本的品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发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树立起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坚信我们的民族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的肯定的、向上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任何民族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发展的能力,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光彩。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平等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拥有无可否认的价值。一个民族由于认识到自己在民族之林的平等地位,认识到自己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由此而产生的对于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及美好前景的信心,便是民族自信心。它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关系,具有广泛的稳固性的特征,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民族自信心,不仅表现在民族发展的顺境中能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前程,而且表现在民族发展的逆境中,仍能坚信自己具有战胜困难、振兴民族的能力。

    民族自尊心,是民族自信心在民族情感中的深化。这种情感的基础是承认民族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自尊心就是民族尊严感。它一方面要求本民族的个体成员以实际行动维护本民族的尊严,不能做出有损本民族尊严的行为;另一方面则要求其他民族尊重这种尊严,不允许其他民族侵犯、亵渎这种尊严。

    民族自尊心,是民族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着民族个体成员的行动。民族自尊心,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具有强烈的道德意义。它表现着人们努力维护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国格和民族成员的人格,否则必然导致祖国荣誉的沦丧,民族和民族个体成员受到屈辱。

    民族自尊心能促使民族个体成员去合理地维护民族的尊严,驱使他们把自己的智慧、力量乃至生命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可以说,民族的自尊心是一切爱国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一切真诚的爱国主义者的最根本的品质。

    2.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

    自觉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是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表现。为此,就要把祖国的利益和荣誉放在首位。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土地人口,为各国所不及,吾侪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欲得如中国之舞台者利用而不可得。吾侪既据此大舞台,而反谓无所藉手,蹉跎岁月,寸功不展…岂非可羞之极者乎?”“唯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已与孙中山先生所处的时代大异其趣。然而,孙中山先生那发自肺腑的言辞,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依然在我们心中激荡,激励着我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地奉献。所有忠诚的中华儿女,都应洞察到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的光辉前景,满怀信心地致力于改变我国相对落后的面貌。我们要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民族的共同利益。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代价,这便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所应具备的崇高品质。

    其一,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捍卫祖国荣誉与民族尊严,绝非意味着闭关自守、盲目排斥外来事物。盲目排外主义体现的是愚昧与顽固守旧,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它既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也阻碍了民族与国家的进步。坚持这种思想,只会使人目光短浅、闭目塞听。相反,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任何国家和人民都有其长处和短处,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在社会化的物质基础之上,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交换的扩大,这种交换不仅限于国内,更应延伸至国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掌握管理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双重本领。这不仅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也是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在扩大对外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消极因素的渗入,但只要我们善于鉴别、妥善处理,完全可以克服这些挑战。

    其二,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还需坚决抵制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是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产物,它否认民族性,无视民族特点,抹杀民族差异,否定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鼓吹所谓的“超民族”世界主义,是帝国主义用以奴役被压迫民族、为其建立世界霸权辩护的反动思想工具。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个别民族败类为帝国主义服务,鼓吹民族虚无主义,散播民族自卑情绪,毒害中国人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面貌焕然一新,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充满热爱与忠诚,民族自卑感一扫而光,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十年内乱带来的严重损失和挫折,使得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60年代初有所缩小后又明显拉大。部分人在目睹资本主义世界的繁华后,爱国主义思想淡化,丧失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他们只看到资本主义国家表面的繁荣,却未能洞察其没落的本质,也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错误地认为中国各方面都不如外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有些人盲目追求外国商品,认为只要是进口的便是好的。有些人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诱惑,向往和追求西方的高工资、高消费“物质文明”,贪图个人物质享受,甚至做出损害民族尊严、丧失国格和人格的丑事,这是极其可耻的。这种表现,实际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某种程度的复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 -文中指出:“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在这方面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毛泽东的话点出了某些人的要害。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作为一种错误的思想意识,有它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一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对中国和外国都不是从全面的、本质的、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去看,而是从片面的、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角度去看;二是国家利益淡薄,贪图个人享受,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要防止和克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思想,必须坚持两点论,从本质上认识中国和外国。同时,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坚决克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3.坚信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坚定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此乃天经地义。这份深情厚意不仅源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情感,更在于我们深信中华民族之伟大,中国人民之勤劳智慧、富有改革精神与伟大创造力,以及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所具备的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利条件。

    中国人民的智慧并不逊色于他人。回顾我国近代史,众多爱国志士以其赤诚之心与卓越才智,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得以全面释放,依靠自身力量,在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与回收、胰岛素人工合成以及断肢再植、针刺麻醉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

    我们拥有五十多年经验积累的社会主义制度,其优越性正逐步显现;我们拥有历经考验、不断前进的党和作为思想指导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我们拥有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拥有初步建立的独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切有利条件,使我们充满信心地断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必将大有前途、大有希望。

    (三)爱国就要肩负复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核心要求,它强调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崇高使命不懈奋斗。为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实现现代化、复兴中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首先,从思想上来说,我们必须将推动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每个公民都在祖国的广阔天地中生活和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祖国的繁荣昌盛是个人幸福与发展的前提,而每个人的努力也都在为祖国的进步贡献力量。正如古人所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至理名言深刻诠释了个人对祖国所负的责任与义务。在当今时代,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和追求。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念,积极投身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需要坚定决心,为建设现代化、复兴中华的壮丽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要求我们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还需要在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指导下,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该具备自我牺牲精神,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人民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此外,应该发扬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我们的劳动不再是为了剥削者,而是为了全社会和自身的幸福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定信念、积极行动,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将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动

    作为一个爱国者,不仅应当怀抱着对社会主义祖国深厚的真挚情感,更需将此种情感切实转化为具体行动,以真诚、务实的态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忘我献身。

    首先,我们应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主义的胜利,离不开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劳动生产率,离不开各类产品的极大丰富,更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显著提升。因此,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是我国各族人民践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任务。新时代下,我国人民的总任务是团结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将我国打造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目标的实现殊为不易,它依赖于党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发扬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特别是青年一代,应积极投身于改革浪潮之中。

    其次,我们应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意味着我们必须自觉承担保卫祖国的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因此,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和成果不受侵犯,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与道德责任。中国人民历来具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传统。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各族人民始终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视为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在当今时代,战争风险依然存在,强权主义者和敌对势力仍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青年一代尤需时刻保持警惕,听从祖国召唤,勇于奉献个人力量。

    再次,我们应面向世界、未来、现代化,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现代化生产要求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专家具备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求普通劳动者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否则,仅凭热情和干劲,难以有效推进现代化建设。历史不断前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缺乏必要的现代科技知识,将无法胜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角色。当前,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澎湃,我们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视野,勇于迎接挑战。为此,一方面要关注全球发展动态,掌握世界经济技术信息,及时研究、分析、吸收国际最新技术成果,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另一方面,要预见未来发展趋势,明确自身历史使命,不断更新知识,以便真正肩负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再其次,国家的统一是实现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石。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国家统一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鉴与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深层次融合,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我们还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挑战。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日益紧密。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国家统一是实现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坚决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始终致力于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统一,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首先,促进祖国统一是爱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始终不渝地追求祖国的完全统一,付出了不懈的奋斗。我们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并在不断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上付出了积极的努力。必须强调,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地位绝不容许任何改变。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坚如磐石,我们怀揣最大的诚意,努力推动和平统一进程,但同时也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选项,我们具备足够的能力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实现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海峡两岸同胞及海外侨胞应紧密团结,共同反对分裂势力,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众望所归,是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其次,维护民族团结是对爱国者的核心要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大家庭,数十个兄弟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明,使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的今天,我们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我国庞大的民族构成中,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人口虽占比较少,但其居住地域却遍布全国半数以上的领土。各民族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平等,对国家的进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国内各民族的和睦共处与团结合作是国家繁荣昌盛、抵御外侮的重要保障。因此,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坚决维护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核心要求,也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再次,爱国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完成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与其他革命阶级及一切可团结力量共同缔结的革命爱国联盟。虽然统一战线的具体范围与任务因历史阶段而异,但其在推动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凭党和工农群众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统一战线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全体爱国同胞及海外侨胞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共同为实现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留根:“齐鲁最美警察”宣讲团到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开展红色教育(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者——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爱国主义教育】红色研学 启智润心(组图)
·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组织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军事体验营活动
·党史专家、革命后代、韶山领导等参观红色伟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图)
·董苠宗:东海县基督教界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组图)
·特稿:东海县基督教界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组图)
·鲁畅、罗晓庆: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贵州从江开展“铸魂·2024·清明祭
·特稿: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贵州从江开展“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系
·孙承瑜:奋进新征程 做好接班人——斑竹园实验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小学生讲故事、初
·周宗胜:福建省连城县姑田中学:开展“缅怀祭奠革命英烈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清明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李春秋、曾亢、闫丽琴: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特稿: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者——学习贯彻《
“齐鲁最美警察”宣讲团到胜利油田优良传统
王留根:“齐鲁最美警察”宣讲团到胜利油田
特稿:“齐鲁最美警察”宣讲团到胜利油田优
吴俊材、王安亮、周小利:四川省平昌县岳家
特稿:四川省平昌县岳家小学:发扬红军精神
崔越、才丽莉:延寿县组织开展“扮靓城市 党
特稿:延寿县组织开展“扮靓城市 党员先行”
中红网-远航:中美误判,原因何在?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