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姐是个农家妇女,1991年去世,至今虽30多年,但在府城驿村西后街,人们提起她来仍赞不绝口,传颂着她的佳话。
不能让孩子当睁眼瞎
郭文姐夫妻都不识字,因丈夫小坡又老实巴交还很固执,只知道傻干,所以受人歧视。由此,她一心想培养孩子成才,振兴家庭,扭转贫穷受欺状态。为了这个目标,她吃苦受累,达到常人难以忍受的地步。生于1937年的大儿子兵臣和生于1940年的二儿子老楞还有生于1945年的女儿小玲均到了入学年龄时,都送入学校。在仅靠几亩薄田收入的那个年代,供三个孩子上学,困难可以想象。虽然丈夫压根就不同意,只因她讲得在理,为了孩子前途,他也就默认了。老大高小毕业到南高家营读初中。老二在新城铺四中读书时,因个子高,体格好,篮球打得棒,被保送县一中读高中,大女儿小玲正读小学。这期间,家中省吃俭用,让两个儿子经常从家中带干粮咸菜吃,学费常常是东拼西借,幸好文姐有个闺蜜,丈夫是工人,无子女,经济较宽裕,一有急事便向她伸手,闺蜜也乐意帮忙。每年等打下粮食卖掉再还账。更紧时文姐就把嫁妆、首饰卖掉,就连盛粮食的大瓮也都卖了。文姐的父亲心疼女儿,觉得在家出力不小,应补偿点,也经常接济。在这难熬的日子里,文姐经常遭丈夫打骂。丈夫因农忙时帮手少,干活累了就拿她出气,骂她是败家的老婆,还嗔怨她让孩子们上学读书,经常对她拳脚相加。二女儿小花5岁时,一次帮着母亲烧火做午饭,文姐正往大锅里贴饼子,丈夫从地里回来进门就骂,文姐辩解,又一顿打,还把风箱踹倒了,面板、菜刀、炊帚、擀杖甩了一地,而后气呼呼地走了。文姐委屈地靠着门框大哭起来,并念叨着这日子没法过啦……二女儿吓得抱头痛哭,她心疼娘,便搂住娘说:“娘,咱不跟他过啦,咱跟他离婚!”女儿的话,惊得文姐目瞪口呆,她缓过神来,立即破涕为笑,说:“俺闺女这么小,就知道体贴人,说得对,跟他离婚!”她马上抹掉眼泪,起身拾起炊具,安正风箱,又接着烧火做起饭来。事后她给女儿解释说:“你爹也不容易,别人家的孩子不让上学,帮着干活,咱家只有他一个人干,他憋气,不冲我发火冲谁发?别计较他啦。”以后,文姐也主动到地里帮工,还动员孩子们放学后或假日帮着干,少了很多争吵。
文姐注重知识培养,1960年,大儿媳进门,又在婆家上了两年高小。
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当了民办教师,挣上了工资,家中经济略显宽松,1962年回乡务农。改革开放后,他利用学到的知识经营了镀玻璃项目,开起了门店,生意火爆成了万元户。二儿子高中毕业参了军,复员后在村当民兵营长,之后当了工人直到退休。大女儿初中毕业,结婚后也参加了工作。二女儿初中毕业参加了工作,进修了大学课程,转为国家干部。小儿子发会,高中毕业后参军,复员后成了工人。儿女们经她用道德理念教育,个个勤勉正直,与人为善,拼搏向上,靠自己的能力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奋斗,文姐老俩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孝顺老人,勇于担当
文姐的婆家有三个叔公,四个姑婆。三叔公小苦和四叔公小圈婚后于1947年参军入伍,在1948年解放战争中先后牺牲。三叔无子女,四叔留有一子,名新学。当时爷爷去世,小姑梅双及三个大姑均已出嫁,剩下奶奶、两个婶子三个寡妇和一个孤儿,地没人种,奶奶年老体弱需要伺候。文姐两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常看望她们,帮着干些活计。小坡为了保护奶奶,尤其担心两个年轻的婶子被不良男人骚扰,每天晚上收工后,扛着起粪叉或其它工具到婶婶家转转看看。两个婶子觉得生活艰难,就想把婆婆让侄子们养起来送终。条件是谁家养给谁家几亩地。在征求大家意见时,都觉得小坡实在忠厚,媳妇又通情达理,就由他家为老人养老送终,二人义不容辞应承下来。文姐的公婆均已去世,二叔贾秋成和二婶也已年迈,他们觉得就算替公婆养老人吧。从此,奶奶就成了他们的家庭成员,吃住在一起。奶奶有了新家,吃上了应时饭,穿上了暖和衣,很是满意。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还帮着干些烧火、扫地等简单活计。两年后,奶奶辞世,享年 70岁。本应顺当地埋葬,不想遇到了责难。本家的一个“炮”,以置办的棺材不强为名不让埋人,言外之意就是觉得文姐得了几亩地,赡养老人时间又短,太便宜他家了。文姐男人的嘴笨,让老婆管。文姐想:我沾了便宜?那这个便宜最初你为什么不主动出来沾?她不气不恼,当总管街坊名人赵老木问她怎么办时,她说:“谁不让埋,就把老人抬到她家,丧事怎么办不干涉,地归他,这几年赡养老人我应该。”文姐没有出面,管事的把主家话一讲,闹事者无语。
奶奶走后,四婶改嫁,三婶收养了一个女儿,待女儿长大结婚后也改嫁了。
爱管闲事,化解矛盾纠纷
本街里有一对老两口老来得子,异常娇惯,结婚后却不孝,不供老人口粮吃。婆婆向文姐哭诉,文姐就找其儿媳做工作,让她担起义务,给自己的子女做榜样,问题得以解决。但因儿子混账,以后又多次反复,她就不厌其烦地劝解,直到老人去世。还有婆媳不和的,婆婆诉说儿媳的不是,文姐听后觉得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就劝她宽容大度,多夸奖,少指责唠叨,免得儿子中间坐蜡,使听者心服。
还有一街坊无子女,男人去世时,侄子们争着打幡。按乡间风俗谁打幡谁继承财产,成为继子。女人很为难,就找文姐商量。文姐说,你要情愿,孩子以后孝顺也行。就怕只看重钱财,不尽孝就麻烦了。对方表示不情愿,并说,亲儿子亲娘,有了媳妇还处不好,何况不是亲的!文姐说,如果是这样,你家事你做主,谁打幡你就给谁钱,不白打,不过继。这家女人觉得合情合理,就采纳了,少了好多麻烦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