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老字号“寿昌号”非遗第四代传承人陈思羽介绍,她的父亲陈小锋(寿昌号非遗第三代传承人)回忆起童年与外祖父(方长生—字寿昌,寿昌号创始人)及舅舅(方守义)讲述的故事:1932年的中国正处于动荡变革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内外多重挑战,同年6月,蒋介石向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攻。由于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主观意识上的恃胜轻敌变成了右倾恐敌,从“左”倾冒险进攻变成了右倾退却且逃跑。因此,战斗在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被迫进行撤离,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积极率领下,于1932年12月下旬,经陕南,越巴山,翻秦岭,进入了川北地区,解放了通江,继后又解放了南江、巴中等地,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并将总政治部设立在阆中。
在红四方面军刚驻扎阆中期间,当时正面临极度严重的粮食短缺,且当地难以补给。当时阆中城内聚集着一大批当地私营企业界人士,其中以“方半城”为首的私营企业主方长生(寿昌号创始人),将其经营的“寿昌号”商号内的粮食用品以及医药百货等物品,时常作为军需品无偿地提供给红四方面军,方长生相信红军是为穷苦人(更多中国人)谋福利的,能帮助红军渡过难关是他的荣幸,因此他为后来红四方面军成功摧毁地方反动武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1933年6月到1935年4月,徐向前总指挥带领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辗转的三年中,其间他指挥了30余场战役和两次强渡嘉陵江,经历了“三进三出”,摧毁了地方上的反动武装,领导人民建立起4个县级的红色政权,其中有28个区苏维埃,145个乡苏维埃,693个村苏维埃,进行了当时来说较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创建苏区的斗争中,阆中人民参加的红军就有2.2万人(离不开寿昌号的鼎力帮助),阆中籍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中有名可查的就有约8000名烈士,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阆中记忆里,这是一片可歌可泣的血染风采,八千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军魂永远在阆苑大地生生不息、铭记子孙后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健在的阆中籍红军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和军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长生(寿昌号创始人)
方守义(第二代传承人)
方守义和陈小锋(第二代和第三代传承人)
备注:寿昌号的来历:光绪十三年(1887年),方长生(字寿昌)所经营的商号在开业之初,由其父方圣德(时任川北道师爷)邀请驻川北道翰林院编修官黄槐森为其商号取名,赐字“寿昌号”,并题写匾额,黄槐森还为方长生赐雅号“方寿昌”。商号正式开业时,黄槐森再次为“寿昌号”商号题写“业精于勤”及“货无二甲” 匾额,并传承至今。
寿昌号匾额
黄槐森画像
黄槐森(1829—1902),字作銮,号植庭。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黄梁镇荔枝山(今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人。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人,同治元年(1862)成进士,即被任(翰林)庶吉士,在翰林院国史馆编清史。后历任山东道御史、云南道事授刑科给事中、顺天文武乡同考监试官、文武会试监试官、考试汉学教习官、直隶大顺广道、四川川北道、云南迤东道、贵州按察使、护理巡抚、广西布政使、护理广西巡抚、云南巡抚、广西巡抚。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七十二岁高龄辞官还乡,次年病故。他清高正直,不畏强豪。屡上书揭发营私舞弊官员,陈述兴废意见,为朝廷所重视,享“风鸣朝阳”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