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巍峨贯瑞昌, 洪横路断有离伤。 家山南北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从洪下乡高露村路口往北,经姜苏新村九派小诗廊,进江山水库上山四公里,到横立山乡青岭村,是一条蜿蜒盘旋、有着红色印记的古道,把洪下与横立山紧紧地连在一起,世称洪横古道,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立肇线公路和横立山乡到码头镇、瑞昌市区公路的开通,让这条千年古道荒芜了几十年。
南来担日月,北往历沧桑。洪横红色古道上的姜家山有一座古邮亭,是南来北往的驿站,也是两乡公文交换站,地处东经115°26,北纬29°36;始建于光绪元年,至今148年,《邮亭记》原碑文历经风雨侵蚀,现已模糊不清,大意如下:
乡之北地,名姜家山,乃南北往来之通道。上至巅,下抵麓,七八里许。路甚蚕从,行者苦之,恨无憩息处。四方君子,何解乐善士,为之创建憩亭。癸酉冬,有家叔植庭、植洎、周快然者,素矣斯志,遍告地方,解囊捐资,合成是举。今功告竣,剩有余资生息,以作后日倾圮之防。则庶乎,永垂不朽。是为记。 柯抟九 撰
烽烟连赣鄂,古道染红霞。瑞昌毗邻湘鄂,是江西省中央苏区县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瑞昌建立了东、西部两个革命根据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
翻开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瑞昌市历史(第一卷),红军游击队多次经洪横古道转移阳新。1930年1月,由何长工率领的红五纵队挺进鄂东南,其中一支小分队由阳新出发,经过此道南下,动员群众,再到洪一麦良会合,领导群众开展年关斗争。革命斗争时期,瑞昌西部苏区的游击队经常过此古道,去横立山和湖北;苏区经济文化建设时期,革命者经常穿梭来往古道,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1931年8月至1932年2月,红三师由阳新转战瑞昌,经洪横古道,在洪下源、大德山一带建立新苏区,进一步向赣北推进。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古道是游击队的大后方。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横立山战败南逃,古邮亭一带的古道,便成了伏击日寇的天然战场。此后敌后武工队常活跃在群山峻岭的红色古道上。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洪下乡、大德山林场、花园乡的乡民经常从此道到横立山乡,经南阳、夏畈到码头镇、阳新县、武穴市(原广济县)经商贸易。横立山乡群众也需经此古道到大德(港北)卖棉挑粮。1990年建立北山林场,两乡村民共结“牛伙计”,生产生活互利互帮,各界人士络绎不绝,驿道依然热闹。可惜此后便路断林深,沉寂至今。
山乡逢盛世,古道换新颜。修复洪横红色古道,既是洪横两地乡民的夙愿,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而未能成行。近年来幸得戴公兴、朱耀垠、冷绪河、何仁先、陈孝林、张肇山、丁显松、朱汉盛等老领导的大力倡议,终于玉成此事。洪横红色古道的修复,必将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带动登山攀爬乡村旅游,告慰革命先烈的英灵,也有利于森林防火和加深两乡友好往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感谢瑞昌市有关部门和洪下乡、横立山乡、高露村、青岭村的大力支持!感谢张光炎、朱垂珂、邓必煌为匾联题书!感谢姜苏新村理事会姜正华、姜正英等贤达的辛勤付出。
永远跟党走,昂首向未来。面对巍峨的大山,心怀无限的希望。古道的修复利国利民,必将带动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