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陆续续吃过晚饭下河洗净一天汗水的年青人,带着锣、鼓、二胡、唢呐、长箫及短笛,齐聚到打稻场上。十来个劳累了一天,身强力壮、不知疲倦的青年小伙子,以稻捆当坐椅,围坐在正在燃烧的艾蒿火堆的四周,吃着刮了皮去了瓤子的苕瓜,这就开始了属于他们晚间的文化生活。
我是这些文化活动热情的参与者,至今我仍能记得,他们除了演奏喜庆锣鼓,演唱淮剧、扬剧、沪剧等地方戏,还有《高邮西北乡》等江苏民间小调。欢快的锣鼓,高亢的唢呐,多情的笛子,哀怨的长箫,随着音乐把人们一天的劳累都带到了遥远又不可知的去处。后来我写过一些地方戏包括芭蕾舞剧的戏剧评论,其音乐灵感,都来自于外婆的荷花塘。
儿时的我,每到寒暑假,我都会去荷花塘,与玩伴抓鱼,在芦苇丛里捡鸟蛋,下河游泳之后上岸偷瓜,中秋前后到河里採菱角,在风车的横木上翻跟斗,躺在打稻场的草垛上讲《聊斋》鬼故事,是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美好时光。
荷花塘,我童年的游乐场。
荷花塘,我儿时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