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邓小平任书记
1947年5月15日在冶陶召开会议,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向党中央建议,专门组织中原局,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等为中原局常委,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刘伯承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翌日,中央复电同意。中原局成立后,为挺进中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经过精心准备,刘邓大军克服重重困难,顺利突破了蒋介石认为可抵”四十万大军”的黄河天险,进入了大别山地区,先后创建了鄂豫、皖西、桐柏、江汉4个解放区。其中,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2.2万人西越平汉铁路,到达浆溪店。
12月13日,刘伯承、邓小平在浆溪店召开10纵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下达进军桐柏地区的命令,宣布成立中共桐柏区委员会、桐柏区行政公署和桐柏军区;桐柏区党委第一书记徐子荣,第二书记刘志坚,副书记赵紫阳;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副司令员孔庆德,第一政委徐子荣,第二政委刘志坚,副政委赵紫阳;桐柏区行署主任许子威,副主任李实。下设的3个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同时宣布成立,将晋鲁豫第二十八旅改为桐柏军区第二十八旅(为军区直辖部队)旅长杨秀昆(坤)、政治委员杨树根。
12月14日,桐柏军区各部队即按会议的布置神速分兵,从浆溪店出发,分别到达指定的地区,从而拉开了创建桐柏解放区的序幕。8天时间内,桐柏军区部队连续攻克桐柏、枣阳、泌阳、唐河、新野5座县城。随后,开闸放水取邓县。1948年1月9日,以第28旅位于城东担任主攻,以3军分区部队位于城西担任助攻。15日,桐柏军区部队发起攻击,首先炸毁了护城河水闸,排泄了护城河水,为攻城扫清了前进的障碍。接着,突击部队从东西两侧攻入外城,切断外城敌人逃窜和转入内城的道路。16日,内城敌人在我强大攻势下开始突围。除反动武装头子丁叔恒率少数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我歼灭。这次战斗我军共歼敌12个民团7000余人。中共中央致电刘邓,祝贺10纵队的胜利。
桐柏区党委、军区在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和原则,积极主动捕捉战机,歼灭了国民党大量地方武装,摧毁了反动政权,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特别是牵制了敌张涂、宋希濂、王凌云3个兵团,阻止其东进淮海战场。
就在桐柏党政军成立的当天,桐柏区第一地委、专署、军分区在浆溪店杨家湾(今吴店镇三土门村7组)成立,第一地委书记赵武成,专署副专员张一峰,军分区司令员方正平。根据会议精神,划定各县管辖范围,下辖河南信阳、桐柏、泌阳、唐河及湖北随北、应北、枣阳等7个县。桐柏一地委在浆溪店杨家湾召开地委第一次会议,设立了县党政军机构,划定各县管辖范围。应山北部划入信应县,县委机关驻地设在吴店,马任平任县委书记兼县指挥部政委,孙敬之任县长兼指挥长。
1948年1月10日,桐柏区第一地委在《关于财经工作的指示》中,向各县分配粮食任务550万斤,其中上交317万斤;服装32300套,其中上交11500套,被子15000床,布1万匹,银元15万元。1948年底全区税收完成1040万元,田赋完成2350万元。
8月18日,桐柏区第一地委又作出《关于扩大武装的决定》,指出:在现有武装3008人的基础上,再发展5092人。经过短短两个月的机动作战,又消灭敌地方武装和土匪655人,缴枪266支。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部队和县、区武装,共进行了大的战斗500余次,毙伤敌人1850余人,俘2774人,迫投降893人(不包括枣阳投诚之敌),缴获迫击炮一门,小炮6门,轻重机枪38挺,长短枪2589支,炮弹915发,子弹248914发,手榴弹495枚,电话机7部,炸药500公斤,骡马38匹,粮食2950斤。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桐柏区第一地委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支前高潮,共支前木柴810万斤,秫秸及谷草1380万斤,稻草90万斤,以及粮食、布匹鞋等物资,发动和组织群众肩担车拉送到淮海前线。
1949年2月17日,桐柏区第一地委在《关于支前工作的再次紧急指示》中提出,为了做好支援大军渡江的准备工作,要求组成个完整的支前体系,很快在全区掀起群众性的献粮、款、修路、抬担架、搞运输的支前高潮。组织担架2893付,支前民工634131人。并要求整修旧公路和副路,架好桥梁,保养好公路电线。其中桐柏、随北、信应三县共完成枕木9万根,并运到平汉路边。
1949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原局为基础组建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共第三次组建的中原局胜利完成其历史使命,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