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绥靖区副司令长官、第44军中将军长王泽濬简介)
王泽濬陆军中将(1902—1974)、四川西充人、号润泉。在川军第2师军官传习所第二期和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六期毕业。毕业后,王泽濬历任川军第9师18旅35团、北洋陆军第16师32旅63团连长、营附。
1925年4月,第32旅扩编为川军第1师,王泽濬升任第1旅1团2营营长。9月,川军1师改称陆军第16师,王泽濬任第31旅61团2营营长。
1926年5月,王泽浚升任第61团团长。12月所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1军5师9旅17团,王泽濬仍任团长。
1928年8月,所部改称第21军5师缩编为第21军2师4旅,王泽濬任第10团上校团长。
1932年12月,王泽濬升任第4旅(辖三团)旅长。
1934年,王泽濬参加追堵红军,他杀死中共干部、红军、解放军官兵不计其数。
1935年8月,王泽濬任少将旅长被调到蒋介石所办的峨眉中央军官训练团学习,任队长。
1935年10月,第4旅改编为第44军2师6旅(辖两团),王泽濬仍任旅长,兼成都城防司令。
1936年3月10日,王泽濬叙任陆军步兵上校。5月,第2师改编为第149师,王泽濬任第447旅(旅辖两团)少将旅长。
1937年,王泽濬任第44军少将旅长。发生“卢沟桥事变”父子立即电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要求请缨抗日。他跟随父亲王缵绪率第44军开赴抗日前线,王泽濬任第149师师长,由川鄂大道出发东下,向宜昌集中,增援平汉铁路沿线。因战事需要,第44军与67军合编为第二十九集团军,由王缵绪任该集团军总司令,并在他的指挥下,获取首战大捷。
1938年3月,在武汉会战中,王泽濬升任第149师(师辖两旅)为少将师长。7、8月间,两次亲自到抗战最前线督导前锋营,夜袭盘踞在安徽宿松县城的日寇,并彻底歼灭日寇第十三师团第六十八联队,夺回该城并截断了日军从合肥至田家镇要塞的交通线。因战功绩突出,9月27日,在战斗中王泽濬升任第44军少将副军长兼第149师师长。10月初,王泽濬生擒日军指挥登陆的大队长曹长荒木重知桂等人,取得歼灭登陆日寇的重大胜利。
1939年1月31日,王泽濬用重机枪击落日机“天皇号”,迫降在沙洋镇东北约十公里的襄河东岸。他亲手击毙日军渡边和藤田雄藏少佐等六人。1939年5月5日《朝日新闻》报道:“日本航空兵派遣荒莳大尉等乘九七式司令部侦察机冒险前往天皇号坠落之处抛洒鲜花,进行慰灵飞行。
1939年5月,因战情王泽濬辞去师长兼职。6月17日,晋阶陆军少将。9月,王泽濬再次兼任第149师师长参加随枣会战。
1940年5月,王泽濬奉父命率部在大洪山区与日军激战,他率第149师300余名将士与日军骑兵联队及第4师团激战获胜;6月,成功阻击第40师团猛攻大洪山腹地。
1940年11月29日,王泽濬代理第44军(辖第149师、第150师)军长参加枣宜会战。
1941年5月26日,国民政府授予王泽濬陆军中将任第44军军长兼第149师师长参加第二次长沙,全歼伪军一个师,使日军遭到前所未有的耻辱。9月,曾受父命独立指挥四个师的兵力投入第三次长沙战役,在洞庭湖东岸汩罗县境内三姐桥一带阻击了日军沿粤汉铁路南下长沙和衡阳。第44军军长王泽濬亲率161师、162师为第一线,占领了济阳以北二十多公里黄金台、沙市街、蕉溪岭和道吾山等重要阵地,形成西南屏障一道固守防线;并指挥150师、149师占领了东门市以北地区,阻击了铜鼓、平江南下之敌及掩护战线右翼国军;将军部设在县城邱家大院。
1942年底,该军伤亡惨重,奉第六战区王缵绪副司令长官之命回川招集众兵一周,充实第二十九集团军实力,投入第六战区作战。
1943年,王泽濬军长在“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表现极为出色,而一举成名。鄂西会战,王泽濬军长亲自指挥44军与众多师团日军交战,曾在临澧地区阻击日军,给予日军重大杀伤;为阻击来势强大的日军进犯湘西,他亲自开闸在泮水和虎渡西河决堤3处放水,将津市东北约20平方公里的地区变成水域,将日军全部坦克大炮军械及众多日军部队淹没在水域之中,以阻截破坏了日冠进犯四川陪都的全部计划。
最为震惊世界的“常德会战”中,第44军军长王泽濬亲率150师在江防湖上用机枪打沉三艘日军舰艇,打死五十多名日军官兵。其中日军第13师团参谋樱井中佐被他亲自击毙,这个参谋随身携带有全部战役的作战攻势重要情报及作战计划图,以及在完成作战之后日军调往马里亚纳群岛的相关资料和日军大本营的(一号作战计划)等机密计划全部在内,并及时上交到(父亲)第六战区总战役指挥官王缵绪副司令手中。因此,使国军在整个常德战中由败转胜。在诸多战役中,他曾率军与日军多个师团交战经久不败,并亲手杀死日寇不计其数,而获得抗战名将英雄称号及国民政府颁发的二等宝鼎勋章。
1944年,“长衡会战”。王泽濬任第44军中将军长,奉第九战区王缵绪副司令长官之命,独立指挥149、161、162、150四个师,在湖南湘江两岸的衡阳、浏阳、攸县、茶陵、醴陵、宁乡、萍乡、茶南、茶北与江西永兴等地区,前后曾与日军五个师团交战,他生俘日军中尉队长镀边信雄,率军活捉日军官兵20余人,缴获日本武器装备300余件及战马100多匹,共歼日军3000余人。并率部攻击日军第27师团一月之余,已确保了四川门户安危及粤汉铁路安全。而王泽濬中将并能在自身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率残部堵截击退江西永兴地区之敌,并完成了保卫遂川空军基地的任务。
1945年,王泽濬率第44军继续追击败退日军,第27师团一个联队,并成功进行彻底歼灭,仅放走联队长一人回国,迫使日军大本营对该联队队长撤职处分。2月,在湘粤赣战役及西峡口战役中,他指挥熊执中部参加吉安追击战,再次大获全胜。
1945年10月18日,王泽濬历经八年抗战有功,获国府忠勤勋章。
1946年5月5日,王泽濬在八年抗战中作战彪炳,荣获国府颁发胜利勋章及获得最高奖金。
1946年6月,第44军整编为第44师(辖整编第150旅、整编第162旅),王泽濬任师长。
1947年,恢复第44军,王泽濬依然任军长,他率第44军先后调至皖南和苏北地区,参加了益林战役、陇海路东段战役、众兴涟水战役。1948年1月1日,王泽濬在整个战役中,由于指挥作战贡献突出,获国府颁发四等云麾勋章。
(注:益林战役为国共内战,由中共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对抗国民党军,在江苏省阜宁县益林镇进行的攻坚战。陇海路东段战役是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在华中先后抢占了南京、上海、徐州、蚌埠等大城市,及宁沪、津浦、陇海等铁路,分割新四军在华中、山东的解放区。新四军为粉碎蒋介石计划,决心以华中野战军第6、第9纵队、第8纵队及第6军分区武装各一部,与山东鲁南、滨海两军分区武装的配合下,发起陇海路东段战役。涟水战役为内战,中共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在江苏省涟水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对战。)
1948年3月,由国民政府授予王泽濬升任第9绥靖区副司令长官兼整44师师长。9月,恢复第44军番号,依次恢复第150、第161师、162师、149师,王泽濬仍任军长。(注:第九战区改为第9绥靖区,归入黄百韬第7兵团作战序列。因该军早就被蒋总裁作为嫡系部队隶属第9绥靖区军长王泽濬率第44军从海州带当地行政人员及商人、学生等,共达十多万人到达碾庄圩后,黄百韬命令已经到达的四个军背靠背布防,形成团型防御体系)。
11月18日,由蒋派王泽濬的第44军由海州开往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并执行营救出,已被共军包围的国军部队,将负责掩护陈士章的25军撤退任务。明知撤退不会成功,但在他的指挥下完成史命,最后陈士章部撤退了,他因头部受炮弹炸成重伤,被捕入狱,判处死缓,并关押了26年,他在战犯管理所受尽折磨,最终成为中共唯一一个未被特赦的国民党高级官员。
1974年,这位著名的抗日名将王泽濬中将军长,被活活打死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监狱之中。中共称是病故,将尸体被扔到战犯所对面的黑山野岭。 (注:1、中共在淮海战役结束并公开报道,国民党第44军潜伏有中共早期地下党萧德宣(原名萧仲勋),他作为上校团长却暗中策动了150师师长赵璧光率部在本战役中投诚,先于中共通往情报,后又率部2000余人投诚,使该军未投诚者全被解放军包围歼灭,军长及十多位被捕。2、由王泽濬嫡长孙于2012年12月7日去抚顺“战犯管理所”监狱询问王泽濬的尸体去向,由本监狱负责人亲口告知:“当时由本所工作人员将尸体扔到战犯所对面的黑山野岭,并向本人讲述了王泽濬在狱中表现情况等。)
作者是王缵绪上将,曾携一家祖孙三代奔赴抗战前线作战之长孙王凤昌所供。为了缩减篇幅,特将第九战区王缵绪副司令指挥的其他军队统称为国军,该写实重点围绕第44军部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