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忘初心,永葆本色
1958年,袁学槐所在部队集体转业去北大荒。但因妻子黄仁芝身体状况不适应那边的生活,后改为复员到了七里山农村。袁学槐到农村后退役不褪色,大公无私,一身正气,干劲十足,处处表面出军人本色,当地人无不称赞。当年国家工业大上,正需要这样的好青年,于是他复员不到三个月就被安排到资兴矿务局机电总厂,一直在一线工作,多次评先评优,深得领导信任。
1970年湖南省煤炭厅决定在耒阳市成立白沙矿务局,袁学槐被组织选调去白沙矿务局组建机电修配厂。去异地建厂,一切从零开始,艰难困苦,家人反对。他对家人说:“组织的安排我必须照办,耒阳有我长眠的战友,我也想去看看。”妻子理解他,只好不作声了,举家搬到了耒阳。当时家里小孩都还小,七八口人就住在工地附近狭小的工棚里。
为加快厂房建设,早日投产,袁学槐争分抢秒,没日没夜地干。工地距家里不到二百米,但很少回家,他没日没夜地在工地忙碌,或守护在用矛草铺盖的仓库里,白天还得要妻子或小孩送饭。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都发扬主人翁精神,铆足一股劲,连成一股绳,很快使将机电修配厂建成投产。
袁学槐在白沙矿务局,先后任过机电、型铸、锻铆车间主任或党支部书记、保卫科长、派驻衡阳办事处。他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他所负责的车间或单位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
在袁学槐的一生中真正做到了党叫干啥就干啥,不管在什么岗位,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着他不忘初心,永葆军人本色的高尚情操;展现了老革命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给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1986年袁老从白沙矿务局离休,但他当时作为企业部门的退休员工,当时其退休工资比一个小学老师的退休工资还低很多,但他没有怨言,且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党,退休后他还帮助过单位内解决一些纠纷问题、财物被盗破案、教育挽救失足青年、组织白沙矿务局老人门球队比赛,自己购球加大训练,获得过省煤炭系统第一名,为单位争得荣誉。
八、落叶归根 借居桑梓
袁老夫妻育有五女一男,四个女儿已成家立业还都有孙子。但儿子大学毕业后患精神病,满女因残废没能成家,跟袁老夫妇住在白沙矿务局泗门洲白沙电力分公司中心,递田式成排的家属区。房屋为平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袁老住的这套房子面积为48.1平米。房子小了点,但袁老乐在其中。这还是 “房改”时购买的,这算是袁老革命最大的一笔财产。
2003年陪伴袁老近半个世纪,含辛茹苦包揽全家一切内务,尽心竭力支持他工作的老伴去世了,这对于从不管家务只知道拼命工作的他来说无异于天塌下来了,冷清、凄楚、孤独、忧伤向他袭来,原本刚强的袁老一下子衰老了许多。这时,他不禁思念起故乡,他多想去老家度过余生。
然而,不论是七里山老家还是吊钟岭袁家的老家已都没有他的片砖只瓦,他也没有钱在家乡买房子,女儿们也是爱莫能助,他只好苦苦地在偏僻冷清,狭小低矮的老房子里和残废的一儿一女相依为命。
还好,袁老落叶归根还是有希望的。因为他的二哥袁汝槐在全国解放后,从七里山回来了三都老家参加土改,在祖传之地成家立业,育有7个子女,儿孙满堂。晚辈们听说长辈袁老想回老家安度晚年,都非常欢迎。在深圳带孙子的大侄儿退休老师袁郁胜,特意回乡将自家空闲多年的房子进行了修缮,把屋顶换上了全新的合成树酯瓦,室内也进行了修整。他和弟弟袁好胜一起把叔叔从耒阳接到了家里居住,无偿让他在这里安度晚年。
袁老借居在他侄儿的房屋里很开心,这里是他的根;这里是他的出生之地;这里是他童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有他的亲人。这对于他来说有一种莫大的归宿感和慰藉。他现在主要由三女儿丽萍护理,女儿们和其他亲人都经常来看他,有关部门的领导也远道来看过他。亲人没有忘记他,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他感到了一种很大的满足和安慰。袁老清贫一生,无怨无悔。
袁老在工作上是那样无私忘我,勇于奉献,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他在生活享受方面却是如此淡定,容易满足;他在人民翻身求解放、保卫祖国,抗美援朝炮火纷飞的年代,更是那样的大气、豪迈、崇高、伟岸、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他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最可爱的人。
如果没有千千万万像袁老当年那样在国家危难和需要时,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热血青年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稳和幸福,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强大。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事迹感恩他们的英勇。
敬祝袁老安康到永远!
注:袁学槐老人还有些证书和徽章已丢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