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斗爭,日夲政府有所转向,在尽力摆脱美国的控制,保持对中国中立。俄罗斯普京坚定支持中国。历史上殖民主义的老帐中国人民当然要永远铭记。当前为了澄清一小撮网痞,篡改历史、造谣惑众。仅以此文澄清这段历史。
1894-1895年 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辽东半岛沦陷,沙俄曾准备以“援华抗日”为名出兵东北,后因清军在东北迅速失败而未果。根据清廷与日本签署的《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此举严重妨碍了沙俄入侵中国、吞并东北、建立所谓“黄俄罗斯”的计划,沙俄遂与德法两国勾结,以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为“赎辽费”为代价,于1895年4月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此即“三国干涉还辽”。日军撤退时在墙壁上书写“吾等十年后再回旅顺口”标语。自此,以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廷当权派,开始确立“联俄制日”的外交方略,俄德法三国则以“还辽有功”自居,向清政府索取特权。沙俄尤其急于贯彻其入侵吞并东北的既定方针,于1895年5-6月间,派其财政大臣维特与清廷公使许景澄(后于1900年慈禧主持向八国联军“宣战”时因主和被杀,《辛丑条约》签订后又按八国联军要求,由清廷“恢复名誉”)接触,声称俄国为防止日本侵略,正在赶修西伯利亚铁路,希望中国修筑一条铁路与之衔接,以便“两收通商、调兵之利”。(《清季外交史料》卷118,第1页) 1896年4月中旬 沙俄驻清廷公使喀西尼两次向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提出要求,除俄国外,其他国家不得参与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修建,并称“只有如此,俄国才能保护中国,以免再与日本及其他国家冲突”。(罗曼诺夫著 民耿译,《帝俄侵略满洲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1页) 1896年5月26日 沙皇尼古拉二世(即末代沙皇)加冕,清廷根据沙俄要求,派李鸿章前往致贺,“临行前,慈禧太后召见李鸿章,决定让俄人建筑铁路通过满洲,并让一不冻港,为谈判基础”,(金士宣、徐文述著,《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途经上海时,李鸿章向黄遵宪透露:“连络西洋,牵制东洋,是此行要策”。(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11,第311页) 1896年5月4日 尼古拉二世与李鸿章谈话:“俄国地广人稀,断不侵占人尺寸土地,中俄交情最密,东省接路实为将来调兵捷速,中国有事,亦便帮助,非仅利俄……将来英、日难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清季外交史料》卷121,第5、6页)1896年6月3日(俄历5月22日) 在接受50万两白银(沙俄档案记载)贿赂后,李鸿章与沙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签署《中俄密约》:“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1.日本为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应尽力互相接济。2.中俄两国既经协力御敌,非由两国公商,一国不能独自与敌议和。3.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舰驶入,如有需要,地方官应尽力帮助。4.今俄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国家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惟此项接造铁路之事,不能藉端占有中国土地,亦不得有妨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利,其事可由中国国家交华俄银行承办经理,至合同条款由中国驻俄使臣与银行就近商订。5.俄国于第一次御敌时,可用第四条所开铁路运兵、运粮、运军械,平常无事,俄国亦可在此铁路运过境之兵粮,除因转运暂停外,不得借他故停留。6.此约由第四款合同批准举行之日算起照办,以十五年为限,展期六月以前,再由两国再行商办展限”。(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650、651页)此后,中东铁路于1897年兴建,1902年竣工。1898年3月15日 李鸿章与沙俄代理公使巴布罗福在北京签署《旅大租地条约》,确定沙俄“租借”旅顺大连25年,必要时得延期,期间旅大及其附近海域归属俄国治理,中国军队不得驻扎,旅顺口划为俄国军港,大连湾一部划为军港,其余辟为通商口岸,并允许沙俄奖中东铁路延长至旅顺、大连、营口(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天津条约》开辟为商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由此侵入东北)、鸭绿江(《光绪条约》卷52,第4、5页)1900年至1903年 东北义和团爱国斗争在沈阳、营口等地兴起,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尼古拉二世在出兵参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津的同时,单独出兵入侵东北,将7000余名中国平民驱赶进黑龙江淹死,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侵略军仍赖在东北不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俄运动,吴玉章是东京中国留学生拒俄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清廷驻沙俄公使杨儒毅然顶住了侵略者的威胁利诱,拒绝签署不平等条约,终因积劳忧愤病故于圣彼得堡。1900年10月 列宁撰写《对华战争》一文,这是迄今为止所见的列宁最早关于中国的著作。文中列宁痛斥“沙皇政府在中国的政策是一种犯罪的政策”,指出“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政府)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预言“沙皇政府面临破产的危险,但它仍然拼命实行侵略政策,这不但需要大量资金,而且有卷入更可怕的战争的危险。进攻中国的欧洲列强,已经在分赃问题上争吵起来了,谁也不能断定这次争吵会怎样收场”。号召“一切觉悟的工人就有责任全力起来反对那些煽动民族仇恨和使劳动人民的注意力离开其真正敌人的人”。1900年12月底,《对华战争》一文在《火星报》创刊号发表。25年后,在列宁逝世1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第4期,于1924年12月20日,发表了由任弼时译成中文的《对华战争》一文,当时题名为《中国的战争》,这是该文的第一个中文版本。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60年、1972年、1995年和2012年4次出版《列宁选集》4卷本,各版第1卷均收入《对华战争》。1904年2月8日 为重新独霸东北,日本在英国支持下,首先偷袭由沙俄霸占的旅顺港,随后才正式宣战,日俄战争爆发。在此后20个月中,经过旅顺、辽阳、奉天(沈阳)和对马海峡等战役,沙俄陆海军全军覆没。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不仅对日俄两军以中国领土为战场不加制止,而且宣布“严守中立”,划辽河以东为“交战区”,据粗略估计,死于日俄战争的中国平民超过2万,流离失所者数十万,财产损失无法计算。俄军在东北掠夺的粮食约合90万吨,占其自身粮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