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青州市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目前,我市已开发的红色旅游大多“孤立”存在,没有与其它旅游项目或景区形成集群效应,再加上红色旅游景区展示形式单一、乏味等原因,造成游客在红色旅游景区逗留时间短,无法在红色旅游景区形成中长期的游客群,游客消费有限,“回头率”低,经济效益低下。因此,要改变红色旅游景区的现状,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就要变“单色”为“多色”,让“孤景”成“群景”,促进多元化游客类型的形成,提高景区的消费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一)要搞好规划,联动推进
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把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使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路子。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提炼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内涵,将在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的革命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充分挖掘和展示。要将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与乡村规划有机统一,注重统筹互补,特别是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要以红色为核心,以蓝色为纬线,以绿色为经线,还要把古色放进去,这样我们青州全域旅游就非常有特色。另外,在旅游产业的构建过程中,要注意行、住、玩、吃、购的有机融合,还有相关的旅游服务。这些短板补齐以后,我相信全省、全国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欣然来到青州市。
(二)要打造品牌,深化主题
结合各个历史特点,将革命旧址、遗址、旧居、故居与展馆建设相配套,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事件、人物等予以系统展现,让历史过程的体现更加深刻、完整,更富有趣味性、参与性和生动性。
一是“情景化”演绎红色旅游故事。在打造红色旅游产品过程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凸显红色旅游独特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人气聚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二是“融合化”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依托,红色文化能够实现与旅游、农业、娱乐、教育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主题化”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发旅游产品、文创商品、旅游特产,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经常化”策划红色旅游活动。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定期举办节庆会展等活动,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价值和品牌效应的提升,带动乡村文化发展。五是“体系化”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通过红色旅游品牌的打造,形成红色旅游产品体系、线路体系、营销体系,实现乡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一般包括展馆展示、情景体验、文化演艺、主题游乐、主题研学等多个方面,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研学教育成为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三大重要方向。一是“红色旅游+休闲农业”方面,核心是依托农业养殖、林业、牧业相结合的传统结构,以红色文化为魂,形成区域开发主题,以休闲农业为辅助,形成农业观光度假结构,注入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方面,主要落地到农事、农民、农家3个领域,把民宿、景观、生活体验、村落结构有效结合到红色文化、故事、展馆结构中,打造红色旅游村、红色民宿、红色乡村度假综合体、红色乡村节庆活动、红色乡村创客基地等项目。三是“红色旅游+旅行研学教育”方面,旅行研学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重大分支,除了以干部旅行研学和红色教育为主的旅行研学外,还有农旅研学、乡村体验研学、乡村振兴研学、工旅研学、产品体验研学、文旅研学、艺术体验研学、户外旅行研学、科考研学、商业研学等形式多样的旅行研学产品。与红色旅游结合,旅行研学市场能够形成体系化的“漫行系统”,通过导入不同的旅行研学手法实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以红色文化引导的多样化旅行研学发展,是红色旅游未来最重要、最核心的跨越发展形势。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是今天的红色文章,把历史的红色文章和今天的红色文章有效结合,把红色文化的魂与旅游市场的需求、产品、业态有效整合,实现红色旅游发展架构,是今天红色旅游发展新时代最需要研究的课题。
(三)弘扬革命精神
以红色革命精神为核心,深入挖掘各红色景点体现的精神内涵,并将精神内涵上与之具有共性的革命精神进行归类、提炼和升华,对红色旅游线路进行精耕细作,让受众和整个社会认同,让游客的情感带动顺理成章。
(四)彰显区域特色
依托青州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旅游潜力,致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旅游产品,切实提高景区的旅游趣味性、文化性和吸引力,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
(五)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培植爱国教育情怀
红色资源不可复制,只有对其呵护和爱护、保持其原貌,才能彰显其“红色魅力”。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是开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普及的重要平台和场所,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水平。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既是对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的尊重,也是对今人和后人负责,更是对光荣革命传统的发扬与光大。“1+7”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资源的保护。一是建立日常维修养护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制订《“1+7”红色培训教育基地文物保护方案》,定期开展防潮、防漏、防虫、除涝、灭白蚁等日常维护工作。二是规范设置文物保护标志。标明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名称、公布机关、公布日期等。简明介绍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时代、性质、内容、价值和保护范围等内容。三是依法划定保护范围。根据级别、规模、内容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文物保护区及建筑控制地带。对保护范围文物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四是完善记录档案。包括文物保护单位本体记录等科学记录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行政管理等内容。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拓片、电子文本等形式,有效表现所载内容。五是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成立“1+7”红色培训教育基地景区管理委员会,招聘专职保安人员,对景区实行24小时昼夜守护。六是增加库房设备,提高物防能力。有专门的文物库房,定制无轨密集档案柜,配置除湿机,管理档案载体。景区重要部位设置红外线监控,确保文物安全。
(六)培养红色文化传播人,讲好红色精典故事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7”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打造青州全域旅游名市战略部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围绕“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的要求,以红色旅游理论政策、思想政治、讲解业务、接待服务礼仪、红色文化知识等为内容,开展“五好”讲解员培训。着力在红色旅游领域培养一批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红色文化的模范传播者、红色风尚的有力引领者,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使“1+7”红色培训教育基地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让收藏在展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培植广大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重温伟大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七)扶持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激励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让红色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歌曲、戏剧、小说、纪实文学、电影等优秀红色文艺作品和优质党史著作给予奖励。提倡在青州秧歌、民歌以及广场舞创作中充分吸收红色文化,在服饰、道具等包装上广泛植入红色文化元素。鼓励青州各镇街道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开发极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在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包装、宣传上植入红色文化元素。在各红色场馆,应制作出精美宣传册和纪念品向游客发放。
(八)加强宣传推介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加青州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周年日,坚持开展多途径、多渠道、多角度对外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红色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红色旅游主题宣传活动,铸造新的文化亮点和旅游兴奋点;要打响节会品牌,开展重点促销,以青州革命中心村——云门山街道东圣水村、庙子镇长秋村、高柳镇东朱鹿村、王坟镇胡林古村和弥河镇闵家庄村、大关营村、赤涧村等为突破口,创新旅游促销模式,加大旅游市场开拓力度,打响革命老区品牌,吸引更多游客,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作者:樊光湘,男,汉族,1962年3月生,山东省临朐县龙岗镇樊家庙村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红色作家、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专栏作者,中国当代作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联合会签约作家,潍坊市修志业务专家库成员,潍坊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成员、党史国史宣讲队副队长,青州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副团长,青州市党建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青州市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青州市政协常委、主持中共青州市委党史研究中心(青州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工作、青州市政协常委、三级调研员。擅长散文、小说、民间文学、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及诗词创作,尤其在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先后在近百家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资政报告类论文600多篇、新闻稿件6800余篇(约56000千字)。出版发行专著20多部,参写、参编著作、教材40多部,于地方文化和编辑工作亦有颇多研究和建树,被誉为“红色作家”,被多家媒体称为社会科学家、史学研究专家、党史理论教育专家、党史专家、修志业务专家、著名作家、当代名人予以宣传报道。他的名字和业绩入选《鸢都之光》、《中华当代优秀儿女》、《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大型辞书中。目前主要从事党史宣传教育与研究工作,担任《青州市志(1978-2013)》编纂委员会成员、编辑,《青州市镇村志》编纂委员会成员,《青州市镇村志•庙子卷》编审,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井塘村志》副主编,《青州年鉴(2019)》主编,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黄楼街道志》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