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年春开始,边区军民便转入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5年,鉴于浮乐婺苏区大部分丢失,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书记杨贵良率领游击大队转移到浮乐婺边区的历居山开展游击活动。在景德镇城区,抗日救亡群众运动开始兴起。以杜重远为局长的江西陶业管理局于1934年年底在景德镇成立,同时还创办了江西陶业人员养成所,1935年初从上海、南昌等地招收学员70余名。这批学员在全国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在杜重远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下,积极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广泛宣传抗日救亡。养成所的进步青年胡锦芳(胡明)、潘炯乐(潘田)、张三圭(张云樵)等人秘密组织成立了景德镇第一个抗日救亡团体“前哨社”,在景德镇《陶业日报》上开辟《前哨》副刊,经常发表抗日救亡的言论和进步作品,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年下半年,还以陶业管理局的名义,举办工人训练所,开设露天讲演场,组织大众同乐会,既向民众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又向群众讲解浅显的马克思主义道理,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景德镇后,养成所的学员毅然挺身而出,团结广大青年,走向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张贴抗日标语,高唱救亡歌曲,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西安事变爆发后,养成所的进步青年压抑不住长久郁结心头的反蒋怒火,跑到景德镇街上公开散发传单,书写和张贴抗日标语。同时,还散发了张学良、杨虎城发表的通电和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这一举动在景德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景德镇的救亡运动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整体的一环。
1936年9月,国民党调众埠和洄田渡靖卫团分三路向活动在动天峰的乐河中心县游击队袭击,被游击队击溃。游击队毙敌区长等官兵30余人,摧毁敌碉堡8座。动天峰大捷使乐平苏区的党组织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0月,乐北县游击队从涌山回师历居山阳山岗,路过詹家桥时,与敌五十五师的一个营激战,歼敌20余人,击毙敌连长1名。在浮梁农村,除浮乐婺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大队及其所属的浮梁县委所领导的游击队,分别活动于浮乐婺边区和浮梁南乡的源头山、长源坞、九棚坞之外,还有一支以浮梁东乡为活动中心的浮梁县委所指挥的游击队,常常出入于祁浮边区和浮东瑶里的长岭、石井和东王庙一带。这几支战斗在浮梁农村的红军游击队,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指战员们同甘苦,共患难,在当地人民群众的的支持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和巧妙的斗争策略,同敌人周旋。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一次次的“清剿”,对根据地群众所采取的“移民并村”、“五家联保”和“自首政策”等高压手段,游击队始终坚持在中共皖赣特委的领导下,为巩固和发展游击区付出了重大牺牲。在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难岁月里,游击队经常出没于崇山峻岭和茅草密林之间,昼伏夜行,风餐露宿,艰苦备尝。他们没有必要的给养,祁浮边区高山上的野果野草,几乎被游击队战士吃光,战士们患病负伤也无法医治。游击健儿们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开展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用血和汗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诗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