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系家乡,热爱人民
洪学智虽居高位,但始终是心念家乡,情系老区,热爱人民,多少年来,他时刻怀着感恩之心,未忘父老乡亲的舔犊之情,家乡人的冷暖饥饱时刻挂在他的心上。
1974年,全县旱灾严重,很多人家断炊,很多怀孕妇女营养不良。洪学智接到县妇联的求助信,夜不能寐,当时,军队的粮食也很紧张,但他还是从军粮中调拨几卡车红薯干,日夜兼程送往金寨,分给全县的怀孕妇女,以解断炊之难。孕妇们分到红薯干,感激涕零,有人还特意留下一小包,给孩子作为纪念,嘱咐孩子莫忘将军的救命之恩。
1978年洪学智从报纸上看到万里到金寨视察时写的一篇报道:十七八岁姑娘没裤子穿。他痛心疾首,解放这么多年,家乡人民还在受苦受难。
从1979年至1991年,他组织动员部队官兵,为金寨人民捐赠棉衣棉被30多万件。1984年,解放军换装,洪学智将20多辆军用卡车送到金寨,第二年又送来25辆退役的“解放牌”汽车。县里用这些车辆组建了“双扶”运输公司,这是金寨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汽车运输公司。
金寨人民永远铭记。洪学智得知家乡“两地病”(地方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流行严重,心情很沉痛,及时向中央军委反映了金寨县的病情。中央军委对洪学智反映的情况十分重视,经与相关部门协商后,于1984年5月开始,先后向金寨县派出7批医疗队。军医在地方医疗卫生机构的配合下,走村串户,治病防病,与此同时,又创办了卫校中专班,留下了一大批“带不走的医疗队员”。1988年底,金寨县通过国家级地方病检查验收,地甲病患病率从1985年的百分之17.4下降到百分之二以下,其他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被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县。
1997年,洪学智闻知宁西铁路即将施工,兴奋的一拍大腿,“好啊,孙中山早年就有在大别山修铁路的设想嘛,六安早就应该通铁路了!”随即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写信,恳切地要求宁西铁路从六安经过。从此,六安结束了境内不通铁路的历史。
在洪学智的协调下,合(肥)—武(汉)高速公路穿越金寨县境,老区从此驶上了快车道。
1997年5月,洪学智积极联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高敬德先生捐资50万元,省政府拨款20万元,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筹资35万元,为金寨双河职高建起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教学楼――敬德楼。
金寨全军乡是洪学智老将军战斗过的地方,也是红28军三年游击战争的战场。到上世纪90年代,全乡中学和小学始终都是土墙瓦顶的危房。老将军看到眼里,急在心里。在他联系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天时公司董事长张勋贤先生慷慨捐助350万元,建起了全军勋贤中学和勋贤小学,使近千名师生在窗明几净的花园式校园里欢愉地探求知识。
五、严于律己,品德高尚
洪学智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顾全大局,淡泊名利,任劳任怨;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系百姓;始终保持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生活俭朴,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和人民公仆的典范。
洪学智先后2次担任总后勤部部长,而且都是国家处于经济十分困难时期。
洪学智在初任总后部长的6年中,军队在国家大力压缩经费支出的情况下,省吃俭用、节约了25亿元经费上缴国家财政。
洪学智再任总后部长时,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压缩军费开支,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由百分之16.2减少到百分之7.4。
对此,他果断地提出了:“钱少要把事情办好,人少要把事情做好”的工作要求,领导全军后勤系统进行了十项改革,保证了军队建设的需要。
虽然,他掌握着国家和军队的财务大权,但是,他从不利用权力为自己及家人牟取私利。
他生活俭朴,清正廉洁,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被广大指战员誉为党和人民的“红管家”。
在洪学智身边工作了21年的秘书、解放军后勤学院副院长邢奇宝说:首长对秘书和家人有8条“铁令”:
1、不管是我的家人还是别的什么人,不该办的事一定不能办; 2、任何时候都不许用公家的钱请吃请喝; 3、部队和下级送的礼一律不收; 4、下部队吃饭必须交钱,账不结清不走; 5、下部队就餐严格执行“四菜一汤”标准; 6、就餐摆酒一律不喝; 7、饭桌上不许有剩饭; 8、出差不允许子女搭车。
从参加红军起,洪学智的夫人张文就酷爱唱歌。
前些年,儿女们准备为她花钱到录音棚制作一盘DVD。洪学智觉得花钱太多了,没有答应。
然而,他们夫妻俩却用省吃俭用积攒的工资,慷慨资助一所小学12万元。
该花的钱,一分也不省;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用。
这样的家风、家规,早已融入儿女们的血脉。
女儿洪炜说:“勤俭持家,日子虽然平淡,但感觉幸福。这是父母带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洪学智墓碑上对他伟大的一生的丰功伟绩作了高度概括:从戎于商南起义,显赫于南征北战,扬威在抗美援朝,彪炳于现代后勤,辉煌于改革创新,艰危屡善谋略,曲折愈显忠贞,勇武而见儒雅,刚直而怀柔肠,权重坚守本色,位高心系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