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座谈暨画册分享会在北京文萃堂读书汇举行。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自左至右: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武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周恩来总理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北京大鸾翔宇基金会创始会长周秉德,张爱萍将军之子、原二炮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资深顾问张翔中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戚发轫。
播放《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PPT。
中红网北京2019年11月11日电(红墨水)11月11日,由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主办,北京亿千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萃堂读书汇、德意智(北京)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座谈暨画册分享会在北京文萃堂读书汇举行。
会上播放了《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PPT。
《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策展人、画册主编、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文史项目部主任谢东强汇报了《世纪伟人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编辑情况。
周恩来总理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北京大鸾翔宇基金会创始会长周秉德,张爱萍将军之子、原二炮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资深顾问张翔中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武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分别致辞。
陈赓大将之子、原甘肃省军区司令员陈知庶少将;罗瑞卿大将之子、原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副政委罗箭中将;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宣传部长,巡展、画册编辑组专家王春河;中科院两弹一星纪念馆馆长刘晓;青海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兼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王兆宁;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副主任、文萃堂读书汇组委会主任黄峥;原二炮副参谋长、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原常务副理事长戚庆伦等分别发言。
他们在汇报、致辞、发言中指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了打破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决策的以研制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为标志的国防尖端技术乃至国家战略力量体系建设的简称。
“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成就,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奠定新中国安全基石的旷世伟业。“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深刻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鼓舞了中华儿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信心。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两弹一星”事业的决策、创建中,周恩来是主要的筹划者、参与者;在“两弹一星”事业发展进程中,周恩来是主要的领导者、推动者;在“两弹一星”重大科研实验实施中,周恩来是直接指挥者、组织者。从20世纪50年代的开拓奠基,到70年代的艰难腾飞,周恩来为“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率领国防科技大军创造了丰硕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作出了卓越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留下了感天动地的精神丰碑。
121年前的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于国家危亡和人民困苦的内忧外患之时。今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两弹一星”事业为实现这一伟大飞跃提供了强大的“核动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1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一段艰难而辉煌的历史,共同缅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世纪伟人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分为“殚精竭虑 铸就辉煌”“未竟宏图 薪火相传”“战略遗产 荫泽百代”“精神丰碑 光耀千秋”四部分,通过大量史料集中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果断发展我国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尖端事业的光辉历史,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在研制“两弹一星”事业中,为实现“中华腾飞世界”的梦想所做出的卓越历史贡献和高尚精神品格。
该展览目前已在全国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个城市展出15场,出版了同题画册,积极有效地弘扬宣传了周恩来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策展人、画册主编、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文史项目部主任谢东强(右一)汇报《世纪伟人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编辑情况。
周恩来总理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北京大鸾翔宇基金会创始会长周秉德致辞。
张爱萍将军之子、原二炮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资深顾问张翔中将(中)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戚发轫(右)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武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左)致辞。
陈赓大将之子、原甘肃省军区司令员陈知庶少将发言。
罗瑞卿大将之子、原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副政委罗箭中将发言。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宣传部长,巡展、画册编辑组专家王春河发言。
中科院两弹一星纪念馆馆长刘晓发言。
青海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兼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王兆宁发言。
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副主任、文萃堂读书汇组委会主任黄峥发言。
原二炮副参谋长、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原常务副理事长戚庆伦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