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行之可加速,逆势行之务必缓”启示人们,凡事务必根据主观与客观、环境与能力进行具体分析,以判断属于顺势抑或属于逆势,同时要区别属于逆势是由于违背客观规律还是时机不成熟或是力不从心。如果违背客观规律,那么就断不可行;如果时机不成熟,那么就要耐心等待或者创造时机;如果力不从心,那么就要量力而行,或是继续努力,或是索性放弃。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务必从缓,而不可妄动,以免产生不良后果。如果属于顺势,则务必加速,以免坐失良机,因为有时机遇转瞬即逝,擦肩而过时不再来。
“好而有度切忌贪,谦卑低调方长远”启示人们,不论干什么都有一个限度,适度则吉,过度则凶。人不能没有爱好,有爱好就有乐趣,有乐趣则有益于健康,但爱好万不可转化为嗜好,转化为嗜好就有可能走向反面。此中的关键就在于去除贪念。不论是名、利、食、色,好而无虞,贪而为患,忌贪便不致走向反面。另一方面,务必有所敬畏,谦虚谨慎,处事低调,不事张扬,才不致恶性膨胀以致狂妄。惟其如此,才会一直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继往直前,而不会有所终止,更不会误入歧途,因而一定会具有远大的前途。
“急功近利祸难免,循序渐进无风险”启示人们,世界上任何事物,其发生、发展、壮大、消亡都有一定的规律,到什么时候处于怎样的状态是依序进行的,是外力无法改变的,企图通过外力加速其进程,非但不能奏效,反而适得其反;急功近利非但不可能成功,反而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处于顺境戒狂妄,急流勇退更周全”启示人们,人在处于顺境、春风得意之时,很容易狂妄。狂妄是浅薄的表现,不知人上有人、天外有天,自以为天下第一,因而不可一世。倘如是,轻则想入非非,自找烦恼,或出言不逊,因言招怨,或骄傲自满,过失难免;重则很可能刚愎自用、飞扬跋扈、独断专行,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甚至目无法度,觊觎权力,犯上作乱,所以是百祸之源。因此,处于顺逆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要力戒狂妄。如果处于风口浪尖则当急流勇退,以退为进,自觉地摆脱危机。
“处于逆境戒消沉,奋起直追勇登攀”启示人们,与处于顺境相反,当人处于逆境时,很容易消沉。消沉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态,轻者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重者是由于自暴自弃。缺乏自信心犹可救助,只消调整心态,振作精神;倘若自暴自弃,则可能消极颓废、破罐破摔,以致万劫不复,害莫大焉!如能戒除消沉,总结经验教训,矢志不渝,急起直追,积极创造由逆转顺的条件,完全有可能进入理想境界。
“取决于人不为念,取决于己力用全”启示人们,当人处于逆境时,很可能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所以要丢掉一切幻想,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独立的人格是为人之所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得坚持而不懈怠,只想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想取决于别人的事情,而对于取决于自己的事情则竭尽全力为之,乃是唯一可行的策略。
“逆境积累顺境展,起伏跌宕铸伟男”启示人们,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不是短期内可以奏效的,不是需要一年、两年,也不是需要十年、二十年,而可能是需要数十年或者终其一生,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是顺逆交替,磨难频仍,起伏跌宕。但只要方向正确,初衷不改,矢志不渝,雄心不减,刻苦求索,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同时要顺势而为,在逆境中不断积累,在顺境中谋求施展,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创造非凡的业绩。百年甚至几百年一遇的旷世奇才,无不是这样造就的。
“欲进务必虑及退,欲上务必虑及下,欲动务必虑及静,欲得务必虑及失,欲利务必虑及弊,欲得福务必虑及祸”启示人们,诸如进与退、动与静、得与失、利与弊、福与祸等,一个事物任何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同时存在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包容的,同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永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绝不可能有此而无彼,亦绝不可能有彼而无此。往往希望得到此,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得到彼;往往希望避免彼,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避免此;而且,常常发生在一念之间。因此,一定要进行权衡,不可偏执于一端。在考虑到此的时候,一定要虑及彼;在考虑到彼的时候,一定要虑及此。惟其如此,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不致发生意外。否则,其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对敌我而言,若我强敌弱,则可与之形成对峙之势;若敌强我弱,则须避免与之形成对峙之势,而应敌进我避,敌退我进,敌息我扰,敌疲我打”启示人们,对峙是一种交战双方势均力敌,可以相互抗衡、短兵相接,而且不相上下的局面。如果敌我力量悬殊,即使相互抗衡、短兵相接,也只能持续于暂,而不可能持续太久。其结果必然是,强者胜、弱者败。所以,是强者所希望的,而是弱者应该避免的。对于弱者而言,只能采取骚扰的办法。因此,若我强敌弱,则可与之形成对峙之势;若敌强我弱,则须避免与之形成对峙之势,而应敌进我避,敌退我进,敌息我扰,敌疲我打。
“欲进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退的因素,欲上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下的因素,欲得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失的因素,欲利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弊端的因素,欲得福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祸端的因素”启示人们,诸如进与退、上与下、得与失、利与弊、福与祸等,一个事物任何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同时存在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包容的,同时可以相互转化的,是永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势均力敌的。绝不可能有此而无彼,亦绝不可能无此而有此。因此,欲进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退的因素,欲上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下的因素,欲得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失的因素,欲利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弊端的因素,欲得福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祸端的因素。余类推。概言之,欲得其正面,务必完全消除可能导致反面的因素。
(十)世界十二大规律所昭示和所隐含的思想方法的具体应用
世界十二大规律所昭示和所隐含的思想方法可用于一切受客观规律支配的事物的研究领域,其范围非常之广,很难胜数。如欲细数,足以创立一门名为“智慧学”的哲理科学分支学科,很难用一篇文章加以介绍。此处仅以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务必先“逆”后“顺”,同时务必顺势而为例加以说明:
就国家与民众的关系而言,要使国家意志与民意统一协调关键就在于正确处理义务与权利问题。义务与权利务必相称,而且务必承担义务在先,享受权利在后,因为就承担义务与享受权利而言,承担义务是逆势的,享受权利是顺势的。国强是国家意志之所在,民富是民意之所在。国欲强,就要使民众承担义务;民欲富,就希望国家赋予福祉。因为对于民众而言,承担义务是逆势的,享受福祉是顺势的,所以,承担义务由多到少,享受福祉由少到多,才符合民意,也才能使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就民主与法制的关系而言,因为法制是逆势的,民主是顺势的,所以立法务必具有前瞻性,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相应的立法,使行为有所规范,才能建立良好的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立法滞后,行为无所规而被放纵,及至造成不良后果,即使立法也很难执行,甚至徒劳无益。
就军事工作而言,与敌作战,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欲知彼侦察工作就不可或缺,而且务必先行。不论古今,侦察都是至关重要的。侦察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也是最困难的。因此,不断完善侦察器械,优化侦察技术,提高侦察能力,是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
就国际关系而言,要对他国进行援助,务必使之先承担义务,除了救天灾、人祸之危难外,不可进行无偿援助。因为援助对他国而言是顺势的,而援助由少到多是顺势的,由多到少是逆势的,所以,如果进行无偿援助,那么,不论减少还是停止援助都是逆势而动,因此必然反目成仇。
就人才的培养而言,重点和难点在于使之具有创造性,关键则在于使之具有创新意识。就继承与创新而言,继承是顺势的,创新是逆势的。一方面,因为有所继承才会有所创新,所以务必先有所继承;另一方面,先“逆”后“顺”是顺势的,所以务必从培养创造性入手,将提高创造性贯穿于人才培养实践之始终,从小就培养其创新意识。一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就成为自觉行动,创新也就从逆势的转化为顺势的,学习与继承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会产生浓厚的乐趣,因而会变得更加容易。因此,从教学实践而言,应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法,开设与知识水平相称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课程。
就中医治病而言,务必驱邪在先、扶正在后,而且随着病情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当邪盛正虚时,只可驱邪而不可扶正;当正邪力量相当时,驱邪与扶正同时并举;当正复邪微时,只可扶正而不可驱邪。
就整个社会生活而言,不论是亲属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单位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民族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能不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协同?根本问题就在于能否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其关键则在于,根据具体问题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孰为顺势者、孰为逆势者,务必先“逆”后“顺”,而不可先“顺”后“逆”,而且逆势者要逐渐减弱,顺势者要逐渐加强。譬如处理亲属之间的关系,长辈对于晚辈既要严格管教,又要慈爱呵护,而且,严格管教当在前,慈爱呵护当在后;管教应逐渐放宽,呵护应逐渐加深。这是因为,管教是逆势的,严格管教在前可使其养成良好习惯,一旦养成良好习惯,管教自然可以放宽;呵护是顺势的,逐渐加深更可以加深情感。处理其他关系,与此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