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旅行社混乱运营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应该由教育部门来主导。可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文件和细则后大多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搭起研学旅行舞台,放任学校和旅行企业唱戏 。绝大部分旅行社只“旅”不“研”,或者乱“研”,他们习惯了“身体”旅游,怎么能转向“精神”旅行?他们装模作样,研学教材一套套,研学问题无数条,研学作业一大推,完全偏离研学旅行的本质。而红色研学在研学旅行乱象中处于极度弱势。红色资源都是历史资源,没有参与性、没有观感性、没有娱乐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选择,承办机构没有门票、活动费等回扣也不会推荐,在校长“勾兑”下的家委会也不会选择。
学校选择研学团队时,应该要综合研学主题、收费标准、研旅方案等方面而确定出行。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育纪检部门必须加强督查力度。
五是研学导师证的发放问题
反复查阅教育部的研学旅行文件,没有看到“研学导师” 这一说法。然而有经济嗅觉的人士打着“教育部下属部门,学会,协会” 、“某某部委培训中心” 、或域外或香港注册的“中国某学会、协会、中心”,五花八门,请一些不入流的“研学大咖”胡言乱语发挥一通,个别培训机构想当然,给参与者“专业指导”,胡编乱造几本学生研学“教材”,附设500多个问题作业,俨然在课外研学基地要比学校课堂还“牛”,迎合一些门外汉“速成专家”的虚荣,6000元买回一张“研学导师证书”,这种培训乱象正在全国剧演。举办者乐此不疲,培训收益远远超过研学旅行收入。
六是研学旅行的食宿营地建设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核心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教育部等11部委仅对研学基地提出了要求,没有提及营地建设标准,而营地建设却是“重中之重,难上之难”。没有营地,学生安全无法保障;没有营地,学生费用负担沉重。可以说,没有营地,研学旅行就是一句空话。
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出“新建、改建、扩建、利用”四条腿走路,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 新建,改建,扩建牵涉到发改委、国土和建设部门等部门,利用废旧的学校、医院、机关、民宿等,牵涉到公安部门。可公安部门住宿许可证只针对专业的酒店宾馆,而工厂和学校的食宿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由工厂、学校直接管理。研学营地究竟属于学校教育的延伸还是专业的酒店宾馆?营地究竟可否与基地分设?营地是教育部门审批还是旅游等有关部门管辖?现在属于管理上的两难境地。
七是研学评价问题
教育部文件规定,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现在学校研学旅行不做评价,反而旅行社出台五花八门的“研学手册”,评价体系混乱,不能也不可能作出研学的教育评价。
目前存在的这些主要困难,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集中研究,采取特殊、可行的措施,统筹解决。中小学阶段有七次研学旅行,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强制规定每学段必须参与一次红色研学,首选而且必选。在初中毕业会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加大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考分考值。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加大红色研学评价的比值。
我们相信,只有政府高度重视,研学旅行才能真正落地,红色研学才能成为研学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