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两年先后走访了韶山、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亲身感受到它们作为具有教育作用的旅游产业,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共产党人的光辉业绩与革命精神,生动地融入了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这一特殊功能,使"红色旅游"深入影响到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成为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创造。
政治工程--"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
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采访时,郭大钧、李志英等教授谈到,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团结斗争的一面旗帜,如今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崭新的宣传形式,登上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舞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我们胜过敌人的地方,正在于我们……能够在自己的错误经验里学习出来,绝无畏惧披露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力量来坚决地纠正。"在武汉"八·七"会议纪念馆,人们看到了这些显示出勇气、智慧、自信和务实的文字,至今仍感振聋发聩。据馆长赵晓琳介绍,目前很多机关单位、中小学校,已把纪念馆列为思想教育的首选地,"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这句留言代表了许多参观者的心声。在中共一大会址,上海航天局一位叫周建华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来过教育基地后,我有了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爆发出一种激情。我对自己的人生坐标有了新的定位,应该向革命先辈学习。去年我们捐助了14名贫困学生,今年捐助了29名,将来还要继续做下去。"在位于山东威海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群工部副主任丛中笑向记者讲了印象最深的两件事。一是广州一家精细化工公司组织职工来参观,参观完毕,他们集体冒着小雨在原北洋水师提督署门前,高声合唱起岳飞的《满江红》,周围游人无不动容。再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之日,威海市聋哑学校的全体学生,在博物馆门前面向大海,用不大流利的童声和手语一同喊出了"毋忘国耻、强我海防、爱我中华"。另据了解,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组织学生到古田会议纪念馆开展"重走红军路"实践活动。该校的团委副书记张小琏告诉记者,每次团委发出倡议后,名额在很短时间内就满了。该馆副馆长傅柒生说:"很多未成年人不是只来一次当任务完成,而是来两三次,甚至更多,这说明纪念馆能真正吸引他们了,爱国主义教育也有效果了。"
文化工程--"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
"每一个爱国义教育基地都记录了意义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要把它的这些内涵挖掘出来,铸成一种更先进的文化。"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耿震怀说,开展红色旅游,就是要把这种先进文化进一步地弘扬出去,教育后代、激励后人,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每当人们来到重庆,都要看看这里的"红岩连线",体会一下"红岩精神"。据了解,重庆市近几年通过连接红岩村、白公馆和渣滓洞等红色景点,组织游客参加"红岩文化一日游",完美地将"红岩精神"融入了红色旅游中,让人们在现实的游走中回顾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来自山西省大同市的吴先生留言道:"我在《红岩》书中认识了你,现在我来瞻仰你。你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着进步,在自然中显露着和谐,而在这两者完美的结合下,你体现出了革命的悲壮与现实生活的幸福,同时也使我们承担了神圣的使命--让中国屹立在世界之林。"在被称为"中国革命转折点"的遵义,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总政治部旧址,还保存有毛泽东同志旧居、娄三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渡口等革命纪念地,这些宝贵的遗址极大地丰富了遵义的"红色文化"内涵。这里,差不多每个人都能讲出几段关于长征的故事,随便问一下路边的市民,都可以准确地告诉你去往"遵义会议旧址"的道路。人们感受到红军和长征留给它的,已不是几处简单的旧址,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险只等闲。为了渠道早通水,争分夺秒抢时间。"北京雷锋小学六年级的王蕊在"红旗渠诗抄"前,边记边轻声念。位于河南林县的"天河"红旗渠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太行山区的贫困面貌,更可贵的是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文化",而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已"升华为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位来自上海参观者的留言)。
经济工程--"开发一方红土,致富一方人民"
一些多年在革命老区工作的同志告诉记者,老区在战争年代留下了许多遗址和动人故事,这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琼海市椰子寨村,曾在革命历史上创造了海南岛"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铸就了琼崖革命根据地重要历史遗迹。据了解,3年来,这里开办起越来越红火的旅游业,村民们为游客讲解革命历史,领着游人去果园采摘水果,去田间戽水、犁田,进家里烧饭做菜。客人满怀收获尽兴而归,椰子寨人也从此迈上了小康路。位于河南漯河的"大同世界"南街村,近年来大打"红色旅游"牌,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2002年,南街村接待中外游客近50万人次;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3.73万人次,门票收入76.8万元,宾馆客房入住率达到97%,创历年来接待游客的新纪录;2004年"七一",南街村又迎来旅游新高峰,日接待游客量创出新高。近年来井冈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当地考虑到上山游客的需要,把用做扁担的竹子加工成名贵大方的手杖;将竹枝去青留黄,利用黄面雕刻山水人物,做成"刻花竹筷",让游人爱不释手,使得老区人民赚了个盆满钵满。[page]2003年,井冈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4元。拥有上千平方米经营场所和数十万元资金的小井村农民黄谦淼说:"是小井村这块福地给我带来了发展机遇,红色旅游热帮我圆了小康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