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曾三次遭受错误的批判与打击,但每次挫折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他都再次重登政治舞台,一次比一次更辉煌。
1931年中期,邓小平调往江西,在这里他被任命为瑞金县委书记,接着又被任命为管辖会昌、安源和寻乌三县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
1932年时,在实际工作中,邓小平已经明显地成为毛泽东政策的有力支持者,他们之间的友谊逐步加深,这一年他成为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从上海迁到江西瑞金,他们反对毛泽东在苏区所实行的政策,将毛泽东排斥出对红军的领导之外,强调放弃地方武装,创造单一的强有力的正规化的红军,并教条地认为,土地革命不仅应该剥夺地主的土地,而且应剥夺包括富农、中农的土地。
邓小平因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而几乎在所有的问题上都与当时左倾中央的意见相抵触。不久,党内的“左”倾领导者发动了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和古柏的批判,实际上斗争的矛头指向毛泽东,邓小平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部长职务,受党内最后警告的处分,他被派往中央边区的乐安县所属南村区委当巡视员,这是他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受到的第一次错误处分。邓小平的妻子金维映,在他受批判的时候,和他离婚了,不久后嫁给了李维汉,此为邓小平政治生涯的第一次挫折。
当中共中央机关在1934年10月10日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时,邓小平也离开这里,参加长征。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推翻了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至此,在长征开始前支持毛泽东的同志都得到平反和提升,不久,邓小平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此为第一次政治挫折后的崛起。
1952年邓小平从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调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1956年的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毛泽东在推荐邓小平当总书记时,说他比较顾大局,比较有才干,比较周到和公道,是个厚道人。当1960年底停止“大跃进”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赋予邓小平和刘少奇将来主持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邓小平被作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遭受错误批判和斗争,被诬为“混进党内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邓小平的这次被打倒是他政治生涯的第二次挫折。此后,他被遣送至江西省新建县,周恩来对他尽了最大限度的妥善安排。他的家安排在南昌陆军步兵学校内的将军楼内,每天,他和妻子卓琳到附近的拖拉机修造厂工作,做钳工,以前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也曾干过这一工种,在这里,他度过了三年零三个月,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同时,他也思考了三年。
1971年9月13日,林彪篡党夺权阴谋失败,消息于11月5日传到新建县,也传到了邓小平的耳朵里,邓小平和卓琳自1966年底被打倒以来,第一次被邀请听政治报告,1972年初,陈毅病逝,毛泽东抱病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毛泽东对陈毅夫人张茜称赞了陈毅一番,然后,就谈到邓小平的案子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是能够和平解决的。周恩来当时也在场,于是他促使人们把这一消息传出来。
1972年8月,邓小平通过汪东兴写信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委员会请求恢复工作,1973年3月初,在毛泽东的批示下,中共中央委员会通过了把邓小平从江西召回来的决定,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