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在陕北的山沟沟里。(右一是朱宏佑)
有人曾问过父亲,你们家的三个儿子,是怎么仅凭小学、初中的学历全都考上研究生或一流大学的?
文革时期,家父被打倒。我们走投无路,逼上梁山——面前唯有去延安插队一途。
临行前一天晚上,被允许与被关押的父亲见上一面。当时虽然只是懵懂的16岁的少年,但那天的情形,就是再过几十年我们也绝不会忘记。
瘦高的父亲比过去更加消瘦,却显得目光更炯炯有神。分手时他丝毫未提自己的厄运,只对我们说了一句,“你们要在延安的土地上,放射出青春的光华。”
我们把父亲的话埋在心底,踏上西行的列车,走进偏僻贫困的陕北山村,来到荒凉的黄土高原。
我们自知再也不会戴上从小就熟悉的帽徽领章,当兵的愿望此生休矣。
每当看到同龄人身穿军装昂首阔步旁若无人时,都觉得触动了别人看不到的伤口,心里在流血。
但血液中军人的基因又告诉自己不能自暴自弃,绝不能就此沉沦。
只有咬碎牙齿吞进肚里,把头埋得更低,更拼命地劳作,把脚深深地踏进地里,像牛一样在黄土地上耕耘。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每当听到飞机的声音,我们总忍不住抬头仰望,引颈鹄侯。如能看到一点有用的资料和那“自幼心爱的一切”,都恨不得把每个字都吃到心里。
有人说,失去的东西最可贵。正因为用尽力气也无法得到,所以对之格外珍惜。
在那“风雨如磐喑故园”的日子里,曾读到鲁迅的诗:
“雨花台边埋断戟, 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 归忆江天发浩歌。”
以前上学时,总觉得鲁迅写的东西曲折迂回,晦涩难懂。但读到这首诗,却觉得像凉水滴进沸腾的油锅,一下就领会了其中的深意。
有人是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人是在课堂上研读了学问。而我们是在陕北高原苍凉的山峁峁上,头顶烈日脚踩黄土,以大地为纸以汗水作墨,读了天下无字的大书。
“叶尔绍夫兄弟”书中的主人公季米特里曾说,“该记的我都能记住。”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作者曾用一句话概括了全书的含义:钢是在烈火中燃烧和急剧冷却中形成的,所以变得坚强而无所畏惧。
监督劳动几年后,父亲从流放地广西鹿寨回到北京,当得知我们没有垮掉且都很努力时,只说了八个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