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知松柏——只有经过艰苦的考验,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打开2016年10月10日《学习时报》“综合文化”栏目,刊发的我的《家依东津鹿门寺》一文,再次映入眼帘:
我乃襄阳东津人,荣幸家依鹿门寺。 孩提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春晓》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 长大了,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她的艺术魅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写作手法的绝奇,而在于诗句风格自然平易,显现了深厚悠远、独臻妙境的行云流水般韵味。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探讨她,仿佛在这短短四行诗句里,涵藏着开掘不尽的富矿精品。
家依东津鹿门寺。
释怀《春晓》之余,我探寻着名山历史脉络文化底蕴……
爱妻华告诉我,相传公元28年农历十二月,汉光武帝刘秀带领侍中习郁巡游苏岭。
夜晚,君臣二人同梦:两只五彩梅花鹿前来朝拜,十分神奇的色彩让其自称苏岭山神护驾莅临。
刘秀被其诚意感动,遂命习郁在此立山神祠供百姓礼敬,并刻石鹿夹道门前。因二石鹿夹道状似门户,于是这个山神祠就被世人称为鹿门祠,其所在的苏岭也被改名为鹿门山。
时间推移,历史演变,佛教传入中国,鹿门祠也就变成了佛家道场——鹿门寺。
渐渐地,鹿门寺的名号盖过鹿门山,更没有人再关心其原名——苏岭了。
如今,山就是寺,寺就是山,人们所说的鹿门寺也便是鹿门山。
传说“骑马关山门”。这是鹿门寺兴盛时的写照。因其规模宏大,秀丽壮观,历代主持佛事名僧常来。
明末毁于火。清初以来,屡有修废。1980年始逐步修复。
后曾建许多纪念性建筑。现存“庞公制药洞”、“浩然亭”、“三高祠”(塑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像)及宋、明、清碑刻百余块。
鹿门山及附近岗峦,亦建有“山门翠微”、“诗家遗风”、“鹿门隐居”、“沙丘点后”、“香炉秋红”5景区32景点。
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座神秘的山岭,居襄阳城东南约15公里处,不仅是汉唐以来的全国佛教胜地,还是文人雅士的集聚地,也是当时的一个文学艺术交流中心。
汉末名士庞德公不受刺史刘表数次宴请,携家登鹿门山采药;唐代诗人孟浩然宦场失意幽居鹿门山,吟咏山水自得其趣;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也曾幽栖鹿门寺。
躬耕于隆中的诸葛亮曾拜庞德公为师。庞德公常邀庞统、诸葛亮、司马徽及徐庶、崔州平等人纵议天下大事,商讨治国之策。由此,演绎出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
史有“鹿门高士傲帝王”之美誉。
家依东津鹿门寺。
释怀《春晓》之余,我享受着历史文化名山自然美景……
爱妻华对我说,鹿门寺环山临水,山涧幽深,怪石林立,林木苍翠。境内鹿门山、霸王山、香炉山、李家大山和狮子山,五大名峰延绵起伏,人文史迹星罗棋布。
“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曾发出的慨叹让人记忆犹新。
这里,山泼黛,水嵌蓝,翠相挽。半壁岩石突兀悬在山腰,竹枝、荆条、葛藤四周密布,充满着幽雅恬静田园味儿的景色。
绿色的苔藓、水草,挂在奇形一转异状的钟乳石上……
一片水帘,万颗珍珠,汩汩坠入池中,幽叶俏魂似发出银珠落玉盘般的声响——
这便是名扬四方的“暴雨池”。
鹿门山不仅以暴雨池、天井、八卦池、龙头闻名于世,更为神奇的是这四大景顺山势而下,自然排列,四点一线,天下无双。
今日鹿门寺,早已被命名为“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鹿门名胜风景区”。置身景区,仿佛徜徉在林木茂密、野花飘香、云雾缭绕的仙境 。
家依东津鹿门寺。
释怀《春晓》之余,我期盼着襄阳城市东“进”梦想成真……
爱妻华给力我,踏着孟浩然常走的山径,得得向上,尽情品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妙境,临风而立,别样情趣。
风之语,花之香,景之美,心之声……尽在对自然、对生命、对永恒未来的赞礼。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朋友,来吧,我们热情地邀请您到东津鹿门寺来做客。
欢迎诗人来,吟几首绮丽的小诗;欢迎画家来,画几幅旖旎的图画;欢迎歌手来,唱几支动人的歌曲;欢迎商人来,在我家乡投资、开发和建设……
作者简介:李家武,笔名佳茹,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62年2月出生于襄阳东津。曾任襄阳市樊城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现就职于中共襄阳市委党校,系襄阳市党史学会副秘书长、新作家写作中心一级作家。 曾出版新闻秘书文学作品集《岁寒知松柏》一书(约35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