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耳熟能详的经典红歌,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光辉业绩,深刻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普遍真理。“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这是包括我在内的亿万人民群众的心声。作为党培养成长起来的一名党员干部,我对党怀有朴素而真挚的感情。我是党校的普通一员,于2015年2月职级并行晋升为副处级。非常感谢党和组织、各级领导和同仁的信任与支持,2016年1月加入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被荣幸地当选为学会副秘书长。至此,作为一名涉入党史工作的年长新兵,怀惴对党的事业奉献之心,细细品味着“党史人”的真正含义。“一年来发表文章数目在全校最多,笔耕不辍,成效突出;参与课题兢兢业业,‘两学一做’认真负责;各项工作成绩显著。”这是党校领导在我2016年工作日志上的批语。我参与调研撰写的3篇文章,于2017年6月被党史学会评为“优秀论文”;我个人被誉为“优秀会员”。知恩才能图报。以实际行动“迎接十九大 做合格党员”,我心甘心情愿地一直在用认真奉献、用心奉献、出彩奉献来回报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敬仰、信赖、感恩我们党,最终是要落实到回报我们党上来,为党的事业认真奉献。
人的一生追求着美。也许并不完美,但并不代表没有美。我过去在乡镇武装部长、党委书记岗位干了11年,在城区党委办常务副主任、区委政研室主任岗位干了11年,在城区党校常务副校长岗位干了11年,也曾有过工作上的辉煌,偶尔或会蒙发莫名的自豪感、优越感。而服从城区党校撤销改革需要,没有了职务,意味着要坐“冷板凳”。起初,我心里很不适意,自我调节才慢慢转变角色。回味这个过程,就是要淡然心态。不管哪个岗位,本质上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工作。只有释放心灵,学会放下,才能布满新的美好未来。工作上,我初心永恒,从善坚守。一是心系责任。敢于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揭短亮丑,列出自身的问题清单,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以资政育人为己任,先后在各级报刊网发表文章118篇次。二是心怀感恩。时刻用“过去做得很好的人,今天一定要尽善尽美”勉励自己,对党忠诚感恩。积极参加党校和学会各类会议、学习和扶贫走访农户、文明城市创建等集体活动。三是心有定力。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进取的心态做事,以顺其自然的心态看待仕途升迁。时刻用“过去要求别人的人,今天一定要从严自律”警醒自己。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心底无私、公道正派,做到了认真奉献、问心无愧。
敬仰、信赖、感恩我们党,最终是要落实到回报我们党上来,为党的事业用心奉献。
失去的是职位,收获的是学问。一般人眼里,总觉得做党史工作清闲自在。然而其酸甜苦辣,党史人心中有杆秤,也体会最深。“党史人”是一个群体。这是一个为党修好红色家谱的群体,是一个为以史铸魂提供“最好教科书”的群体。往往,一篇有思想、有见地、有高度、有水平的好文章的问世,需要经过艰辛创作、反复推敲。有时,为了提炼一个新观点,往往又是彻夜难眠。工作上,我独具匠心,资政育人。一是用心做课题。主笔完成党史学会课题1个;主笔申报省委党校课题被评审通过,并确定为全市唯一1个全省党校系统合作课题,已送审结题。二是用心做文章。主笔完成论文、调研报告6篇,其中1篇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全市党建课题一等奖;1篇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入选;1篇被省委政研室《调查与研究》第1期刊发;1篇被《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2期刊发;1篇被市委政研室《领导参考》第9期刊发;1篇被评为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一等奖。三是用心做答卷。加入党史学会后,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襄阳历史》(第三卷)第二编主笔撰稿人,正用心为全市这一重大党史项目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敬仰、信赖、感恩我们党,最终是要落实到回报我们党上来,为党的事业出彩奉献。
生活是清贫的,但精神却很富有。我认为,党校与党史密不可分。党校离不开党史,党史离不开党校。党校不研究党史、不讲党史,就不能称其为党校。党史若离开党校,就不可能有更有效全覆盖的党史教育传播。为此,肩负党校与党史融合两个责任,我才是最幸运的人。党校人与党史人的共同品质,在于党校姓党、党史姓党,在于具有实事求是、默默奉献、创新创造、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我把党校、党史学会工作当作事业对待,所以有时虽然干得苦而累,但分享到的却是喜悦。工作上,我心向往之,宣传襄阳。一是精心参与。于2016年5月7日至22日,应邀赴中央党校,精心参与《全国党校系统“十三五”建设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中央党校办公厅领导评价我为《规划》编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精心编著。精心为中央党校编著《春潮》主笔起草记实通讯《古城飘红——十八大以来襄阳做强党校特色侧记》。市委领导批示于2016年11月26日在《襄阳日报》1版配发编者按并用5000字左右的篇幅予以摘要刊发。省委党校《干部教育报》2017年第1期1版予以转发。三是精心推荐。为市委和党校领导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党校工作通讯》和省委党校《干部教育报》等推荐及个人署名刊发文章20多篇次。让“襄阳经验”一次次在全省乃至全国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