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蒙山县城沿321国道北上至七公里处,有一长约三十米的钢筋水泥小桥横跨发自大瑶山由西而东穿越321国道的古排河。小桥名曰龙头桥。
龙头桥南端公路西侧,名曰四隆铺村的众多村舍,在浓密的竹木中忽隐忽现,其中有一方形瓦顶小楼,高高越出于树林和村舍之颠,像一把利剑指向蔚蓝色的苍穹。蒙山人习惯称这座小楼为龙头桥炮楼。
八十三年之前,一位13岁少年,从这座炮楼出发,投身革命。他朝北走向桂林,1年后复又向南,走向梧州,并在梧州加入创立六年又六个月的中国共产党。这位少年入党未满三个月即被反动当局逮捕。那时,他才15岁又4个月。
15岁的少年共产党员在狱中受尽折磨,度过了漫长的两年。
出狱不久,他奔赴桂西,参加百色起义,旋即率领所部连、营、团随起义部队转战桂、黔、湘、粤、赣五省, 经历一年之久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继而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走上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场。
整整二十年血与火的漫长考验,把当年的热血少年磨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这位少年就是广西仅有的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陈漫远将军。
蒙山县四隆铺村是陈漫远将军的根之所在。龙头桥炮楼是陈漫远将军祖祖辈辈安身立命的地方。
繁忙公路边侧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那座炮楼本来就很是引人注目,加上它是陈漫远的故居,其吸引力更甚矣。人们赋予它一个响亮的名称——陈漫远炮楼。
多少年来,北往南来的行人,只要到了龙头桥,无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敬仰的目光投向这古老的炮楼。
然而,它,已经100多岁。
人们看到,蛋青色苍穹背景下,它那似灰似白,似明似暗的棱角、线条;楼顶那稀疏松散的瓦片;似水渍似泪痕的墙体……那形态,俨然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倔强的老人,艰难地支撑着日益衰老的躯体,一步一步迈向暮色迷茫的前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越来越多地在它身上印上一层又一层斑驳、悲沧的色调。
而今,登上龙头桥的行人,目睹风烛残年古老炮楼那悲凉的身影,心中所感,除了敬仰,还有些什么呢?
陈漫远炮楼
同陈漫远炮楼遥遥相望的是,位于桂西北崇山峻岭中的另一座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故居——韦国清故居。
韦国清故居位于东兰县城西南18公里处的三石镇弄英村弄英屯。资料介绍,此故居1928年被反动当局烧毁。2013年,对革命前辈深怀敬意的东兰人,在三石镇弄英村兴建起占地面积11.7公顷,包括壮乡将军纪念馆、红色旅游文化广场、韦国清故居复原工程、弄英村村容村貌改造、弄英小学搬迁重建等项目的壮乡英雄文化园。
壮乡英雄文化园工程竣工时,众多记者对它作了详细报导。本文摘其要者转述如下:
远远望去,黛青色的层峦叠嶂背景下, 4000余平方米面积,融现代建筑艺术与壮族民居建筑风格于一体的两层框架结构壮乡将军纪念馆,给人以气势恢宏之美感。屹立在壮乡将军纪念馆前广场上,用高纯度黄铜制作的高达高5米的韦国清将军铜像,令联想到将军为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瞻仰者肃然起敬;
广场浮雕分“战斗岁月”、“主政广西”两组,每组浮雕高3.2米、宽8.5米。“战斗岁月”主要表现韦国清参加百色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援越抗法战争的战斗历程。“主政广西”主要体现韦国清主政广西期间的丰功伟绩;
新复原的韦国清故居为5开间两层泥瓦结构民居。此屋四周墙体为夯土墙。整栋建筑宽15米,进深10米,高8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从北京空运归来的韦国清将军生前所用保密箱、电视机、电风扇、沙发等生活、工作用品,展布于故居室内,供游人观赏。
壮乡英雄文化园全景
壮乡将军纪念馆广场上的韦国清铜像
气势恢宏的壮乡将军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