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护士节,1912年5月12日设立,纪念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节日沿续至今。今天,又逢母亲节,写下此文,缅怀和纪念抗战时期英勇的八路军医护人员和无数为救治伤病员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妈妈们!
1939年春,晋察冀一分区基本完成了宣传抗日救国政策、建立地方各级政权等任务,以方国华为团长的地方工作团进行改组,人员分流到剧社、电台和学医。察南(现河北省)蔚县同时参军的“李氏三姐妹”李剑鸣、李佩卿、李玉芝和康捷、唐淑宇及1938年参军的张浣尘,除了三妹李玉芝去了平西,都选择了学医。她们和几个男同志到一分区卫生部所在的易县桑岗村,参加三个月的调剂短训班,学习的课程有生理、病理、解剖、药物学等基本课程,由医务科长卢星文、夏医生和马医生讲课,同时也得到白求恩的亲自教授。
李剑鸣(右,大姐)与四妹李玉林
1944年的三妹李玉芝与邓华夫妇
大家都没有医学基础,从零开始学习,同时在药房实习。由于敌人经常扫荡,有了伤病员,学员们都忙于护理。三个月的学习时断时续,大家更加珍惜学习机会。
有一次,遇到了敌机飞来,李剑鸣、李佩卿和唐淑宁等人牢记着领导的嘱托:无论有什么情况也要坚守岗位,守住药房,不能暴露目标!她们没有跑出去躲敌机,而是静静地守在药房里。敌机在头顶上轰鸣,随之听到炮弹的爆炸声、房屋的倒塌声。药房被震得哗啦啦响,满屋黄土,不敢睁眼,呼吸困难。
一阵狂轰滥炸之后,敌机飞走了,她们一边互喊着名字,一边往院子里跑,大家相互打量着,一个个都变成了黄土人,只露出两只闪动的眼睛和嘴巴。后来得知,卫生部有十多名担架队员牺牲或受伤,还死伤了一些骡马。
学习班结束,她们当司药员或者调剂员。李佩卿分到一分区一所,在药房当调剂、司药,全所只有一个孙医生,他自学成医,“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八路军。伤病员多、药品极少,李佩卿用学到的方法,将奎宁、安息香酸钠等配成注射液,也用一些民间的中医方法,在救治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两个月后,李佩卿被送到新创建的晋察冀卫生学校学习。
1945年的李佩卿(二姐)
1955年的唐淑宇
1939年的张浣尘
李剑鸣和张浣尘分到一分区第三所药房。秋季是疟疾和痢疾大流行的季节,在药品稀少又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她们按照白求恩所教的应急办法,用雷夫诺尔液给痢疾病人灌肠,用红汞液注射治疗疟疾,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天都有前方部队下来的伤病员,村子里的病房住不下,就在一个大庙里当病室,地面铺上干草就是床铺。李剑鸣和张浣尘日夜不停地往返在村里各病房、大庙和药房之间,为伤病员送药、换药、注射。药房离得也比较远,尤其是夜间为大庙里的伤病员打针,她们要走很远。医疗条件极其简陋,伙食也很差。再加上病房离伙房远,很难吃到热乎的小米饭,而且菜也很少。
护理伤病员时,李剑鸣本人也是一个多种类型混合感染的疟疾病员,她自己用右手给左手背的血管注射红汞液。从敌战区买到的奎宁,数量太少,极其宝贵,只用于危重病人。疥疮,是外科传染病,病人也多。她们用边区产的硫磺配成药膏,让病人涂在患处烤火。由于接触病人多,李剑鸣也被感染了疥疮。
面对太多的伤病员,她们顾不上个人的病痛和劳累,尽量护理好每位伤病员,让他们早日康复上前线杀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