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双江村党支部前书记李天益当了30年村官,曾经是刘文学的同班同学,比刘文学小3岁,最了解刘文学。刘文学离开57年了,对他而言,可一切彷佛还是发生在昨天的故事。他清晰地记得,刘文学小时候做事很认真,对工作很负责。刘文学在班上的成绩很优秀,当时全校只有3个人加入了少先队,其中就有刘文学,他真的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李天益说,那时刘文学很有力气,能挑七八十斤重。全校三个班,100多名学生,刘文学就表现的比较出众。四年级只有一个班,班上40多个同学,中队长是杨安贵,刘文学既是班上的中队委员,还是劳动委员、学习委员,可谓“身兼数职”、“又红又专”。
李天益说,刘文学在土改后入学,但因家里没有劳力,辍学了一次,1956年再度就学,与自己同班的。刘文学学习好,组织与号召能力都很强,常常在下午组织大家去田里割草积肥。老师不在的时候,刘文学会主动组织同学学习。
李天益说,他们上小学的年代正是全民大办钢铁、大兴水利的时期,同学们基本都住校。农村男劳动力参加炼钢铁,农家妇女出去修水库,学生则半农半读。身为中队委员、劳动委员、学习委员的刘文学经常组织大家搞实验田,打蘑菇,除杂草,收红苕,处处身先士卒。一次周末大扫除,刘文学还爬上房子打扫落叶。同学们斗为他捏一把汗,可刘文学却全然不顾,坚持扫完最后一片落叶才算罢休。
“他也有捣蛋的一面,有时动手打人哦。”李天益记得,有一次,刘文学给他讲运算题,讲了两三遍他还是不懂,刘文学便用手打他的头说:“猪脑壳!”还有一次,他们玩“八路军”与““本鬼子”冲杀的游戏,用竹竿当武器,把棚厂用来搭棚的竹子弄得满地都是,但在棚厂厂长发火之后,刘文学能主动认错,并把竹竿都捡起放回原处。
说起刘文学当年被地主王荣学杀害的往事,李天益说:“我比较有发言权!”据他回忆,那时,刘文学的母亲余太贞与其他社员一道修水库,刘文学则在晚饭后与其他社员一道在田里突击干活。那天已经很晚了,村干部张成英就让刘文学赶快回家,以免耽误第二天上课。结果,刘文学一夜未归。半夜过后,余太贞一脚蹬过去,发现儿子没有在床上。天亮以后,到处寻找儿子,不久群众才在附近堰塘里发现了刘文学的尸体。
14岁的刘文学去世时,没能留下一张照片,逝后的画像和雕塑大抵可以还原他的长相。1960年,新中国著名的连环画家、工笔人物画家、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专业画家华山川(也叫华三川)为全国读者奉献出一百多部连环画作品,还有大量插图、单幅画,是一个勤奋多产的画家。其中,连环画《刘文学》中的英雄画像就是华老当年亲自来合川县双江小学根据同学们的记忆描绘出来的。刘文学牺牲后,母亲余太贞一直将这幅画像挂在居所内墙壁上。
(四)
其实,李天益的名字最初叫“李天一”。现在的名字正是当年著名画家华山川老师给自己取的,李天益讲,他原来名叫“李天一”。在华山川看来,他在全班同学们中间长相最想同学们记忆中的刘文学。华山川鼓励李天一今后要像刘文学一样,终身做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有益无害的事情,当即叫自己把名字最后一个字由“一”改为“益”。
作为刘文学当年的同班同学,李天益可谓是践行刘文学精神的标兵、模范。刘文学牺牲三年后,李天益纵身跳下水库,英勇地救起了白恩才、白恩亮两兄弟。在一次火灾中,李天益游到500米宽的渠江对岸,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机智地从烈火中救出3人。
1986年起,李天益走上村官岗位,先后担任村长、村支书28年。期间,他继续弘扬刘文学精神,爱国家、爱集体、关心群众、体贴群众,热心公益事业,大力宣传刘文学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有力地驳斥社会上那些损毁少年英雄刘文学形象的言论,收到刘文学故里亲人们的一直拥戴、敬重。
如今,年满70岁的李天益尽管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来两三年了,但是,他依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和坚定信念。他对我们讲:“我敢拍胸口,我当村干部没贪污国集体、群众的一分一毫,因为我是刘文学的同学,我这一生一定要对得起‘刘文学同学’这个称呼!”
(作者李崎,系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会长、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都江堰市长征书院院长、都江堰市新闻中心《都江堰快报》资深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