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铜梁县修造乡村公路,在溅滩上架了这座桥梁。桥墩是传统的石狮造型,狮子的底座上刻上了“少云大桥”桥名,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整个社会学习英雄的风尚。经过当年洗礼的人也许还记得当时是以英雄为榜样的社会,整个社会普遍比较安定和朴实。
从少云镇出发大约五六公里就到了少云村邱家沟。据说,这条山沟过去是邱家人聚居地,至今还有10余家人姓邱。以往要到邱家沟还得走一段羊肠小道,这些年来,崎岖坎坷的村道已建成平坦的水泥路。我们路上遇见两位老农,他们正在忙着平整秧苗地,为今年的水稻种植做准备。听说我们是都江堰人,专程来看邱少云的故居,他们纯朴的脸上露出祥和而温暖人心的笑容,并欣然为我们带路。
一路上,我们看见,几千年的人力耕作方式在这里依然没有大的改变。76岁的彭定其老人带着我们沿着石板路行进,他说过了这座石桥就是邱少云的故居了,这座桥还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遗存。农业学大寨时期,生产队又重新用石块加固了,邱家沟人祖祖辈辈都从这上面走过。
邱少云的老家过去是铜梁县关溅乡十一保邱家沟(解放后改为玉屏村),现在是铜梁区少云镇少云村9组。据介绍,父亲邱炳云主要靠佃田耕种、外出当雇工以及农闲做篾货维持全家6口人的生计,并将邱少云等四兄弟养大。邱少云有四个弟兄,老大邱东云,老二邱少云,老三邱少全,老四邱少华。母亲邱龙氏由于长期劳累过度,贫病交加,其母也于1939年撒手离开人世。
眼前的这几间石头墙壁的房屋就是原来邱少云家的房基地,曾经的老屋是木结构的茅草屋。整个房子的墙是用石条子垒起来的,内外都还是几十年以前的模样,没有任何的粉刷和装饰。四十年前,邱少云大哥邱东云将草房改建为石头墙壁的房子。邱少云的大嫂子一直住在这个屋子里。房子的正门旁边挂着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授予的:“邱少云故居”牌匾,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在别的英雄或者名人故居正门放的东西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邱少云故居门口,我们则发现放着锄头、犁耙、柴禾、蓑衣。
听正在田里整地的姓彭的邻居说,由于年久失修,老屋下雨时大下大漏,小下小漏。屋里的电饭煲算得上是现代化用具了,也是家里稀罕少有的家用电器。整个屋子最时尚和高档的就是这个墙上的时钟了。
邱少云故居的屋檐下就是85岁的邱老奶种的菜园,可以满足自己食用,如果我们时尚一点的叫法可以叫这是有机蔬菜种植,接近大自然。但真实的原因是邱奶奶走不了山路去种地了,老人家已经不起路滑路陡了,水是奶奶一瓢一瓢的从水缸里端过去浇地的,就一点菜地浇一遍往往要两三天时间。
看到这历经60多年风雨沧桑的老屋,我多想心情沉重的向里面走去,去看看英雄曾经的居所,去感受一下不知味道的感受。可是,我们来到邱少云故居的时候,碰巧85岁的老人家刚出门走了。
|